8个产业生态圈 28条重点产业链
4月13日,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以下简称《优化调整方案》)近日正式印发。方案显示,全市原有12个产业生态圈和26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调整为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生态圈、集成电路等28条重点产业链。同时,新配套制定“评估问效工作方案”,动态监测跟踪指标运行状况,建立“目标导向—月季监测—年度考核—优化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
成都的产业“路线图”进行了怎样的更新?优化调整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决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思与远谋?带着问题,记者对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怎么调整?
12个生态圈26条重点链
优化为8个生态圈28条重点链

聚焦实现城市战略目标、支撑城市核心功能、构筑产业比较竞争优势,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等趋势,以此次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为代表的成都产业布局出现重大变化。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从中不难捕捉成都下一轮的产业主攻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
《优化调整方案》中一张“成都市产业生态圈重点产业链表”清晰显示,优化调整后的成都产业生态圈由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轨道交通、汽车产业、新型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新消费产业、都市农业和食品、碳中和12个精简为8个,分别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随着产业生态圈的优化,对应重点产业链也相应产生调整,原有26条增加至28条,重点表现为合并和新增。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优化调整,尤其在重点产业链方面,产业划分更加细化,“旨在推动链与链之前的交叉融合,尤其通过产业细分,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行业化的政策。”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此在工作方向上更加明确,相关部门、产业资源、市场主体就更加清晰地知道,在这条产业链上营造怎样的场景和生态。
这份成都产业建圈强链全新“路线图”这样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3条重点产业链;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含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含车载智能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金融科技5条重点产业链;
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含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大飞机制造与服务3条重点产业链;
现代交通产业生态圈,含汽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现代物流3条重点产业链;
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含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3条重点产业链;
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含创新药(含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3条重点产业链;
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含旅游业、文创业(含数字文创)、会展业、体育产业、音乐产业、美食产业(含绿色食品)6条重点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含现代种业、都市农业2条重点产业链。
依据是啥?
把握产业发展未来方向
突出成都比较竞争优势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自2021年12月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来,成都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成都重点产业在这一行动下集聚成“链”,重构新形势下成都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产业强,则城市强,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源源不断为成都提供加速动力的产业建圈强链,呈现出动态更新、优化完善、融合与细分的显著特点。
“成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阐述,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国家和四川省有关产业方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生产力布局,势必要求成都做出响应优化。“比如在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国家对成都提出新要求,此次优化调整即对‘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予以相应优化和调整。”可以预见,这一产业未来将是成都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把握未来方向是发展产业的根本。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为城市产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赛道。围绕新机会新赛道,成都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相应作出优化调整,目的正是未来成都产业能拥有更大更强的新位次。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举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当前一个成果颇丰热度攀升的产业领域。这个领域的“上半场”,是以动力电池为主导的电动化,“下半场”则迎来智能化、网联化阶段。“软件定义汽车”——决定未来汽车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不再是马力、沙发座椅抑或机械性能。“车载智能控制系统,这一比较细分的重点领域前沿赛道,因此放进了‘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链条中。”而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日臻成熟,“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也顺利进入成都“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作为把握未来方向的重要支撑。
凸显成都产业自身比较竞争优势,是此次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的第三个考量方面。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都的着力点,放在了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同时兼顾了大运会等产业带动热点事件。”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具有知名度的游戏产业、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整合为“文创业(含数字文创)”重点产业链,与旅游业、会展业、美食产业、体育产业等成都传统优势产业一起进入“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大健康”产业生态圈中,新增的“高端诊疗”重点产业链,契合的则是成都拥有的华西医疗资源、医美产业基础等优势。这与“创新药(含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两条重点产业链相互呼应,突破原有链条单纯的制造端,体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的融合发展。
如何推动?
实现部门协同、上下联动
设置考核和监测两类指标
全新“路线图”已制定,成都如何有效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据悉,成都将进一步健全“链长+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为架构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清单,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如何发挥链长作用?方案细化了工作路径。链长将牵头组织研究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指导编制重点产业链“产业图谱”、形成“5+N”产业生态清单,对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等进行指导;牵头推动产业联盟建设,搭建政府与“链主”企业、“四上”企业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完善专项产业政策。
建圈强链涉及部门较多,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方案提出,重点产业链牵头市级部门要开展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动态更新产业图谱、“5+N”产业生态清单;制定重点产业链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和统筹推进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评估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构建“一链一政策包”体系。
重要的是,此次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还全新配套制定了一套确保产业建圈强链有力有效的“评估问效工作方案”,以形成全市上下“以评促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工作方案动“真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动态评估重点产业链建设进展和工作实效,客观分析全国竞争位势和标兵追兵,及时发现短板弱项和存在问题。根据设计,评估问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五大生态”均设置考核和监测两类指标,以考核指标突出工作重点和具体抓手,以监测指标反映市场认可和产业活力,既有统计数据、又有第三方大数据,兼顾年度考核与日常调度。同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年度工作目标与综合评估指标紧密挂钩,分类分解到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动态监测跟踪指标运行状况,建立“目标导向—月季监测—年度考核—优化提升”闭环工作机制。
“评估问效工作方案”制定和完善的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评估指标体系,应怎样理解“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二者区别何在?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解释,考核指标是指政府端推动的建圈强链工作完成的成效,监测指标则主要体现市场对这些工作的认可度和市场的活力。“产业发展工作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方力量双向奔赴、协同协作”二者融合形成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评估指标体系,对一条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及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在市场层面的成效完成综合评价。
据悉,考核指标主要来自市统计局等市级有关指标数据来源单位,监测指标主要来自专业智库、商业机构等第三方大数据收集单位,提供的获得市场认可能反映产业及链条最真实动态情况的数据,包括产业链在市场的排名、排位、占有率,各类500强在成都的数量、本地配套率等,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客观、详实、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制图 江蕊松)
相关新闻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
今年将打造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2023年,成都市将加快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等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新型显示、创新药等7个500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新型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链上台阶、产值规模增长100亿元以上……
4月13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市场主体质量”等9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市级部门、区(市)县。
重点任务一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提升市场主体质量
包括实施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攻坚行动、实施“四链融合”链主培育行动、实施“链主+配套”融通发展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项具体任务。
■力争新增规上(限上)企业数量不低于去年水平,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
■全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
■启动10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建成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新增“上云”企业2万家、总数突破10万家;
■全年新增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1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
■加快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等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等。
■打造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等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新型显示、创新药等7个500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新型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链上台阶、产值规模增长100亿元以上。
重点任务二
全力攻坚重大项目
精准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包括落实“八个清”要求动态梳理目标企业(项目)、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百日攻坚、健全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推动省市重点产业化项目多投快建4项具体任务。
■全年力争新招引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80个;
■创建国家、省、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不少于100个;
■明确72个省重点产业化项目、438个市重点产业化项目2023年度投资目标、工程进度目标,并逐一分解落实到全市各条重点产业链上,“一链一清单”加强动态跟踪和进度通报等。
重点任务三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包括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3项具体任务。
■开工建设TH实验室、国汽智联车载智能终端平台,为航空发动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创新赋能;
■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提升轨道交通、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创新能级;
■积极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创新中心、四川省新药临床前技术创新中心,增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能力等。
重点任务四
强化财金互动赋能
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
包括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基金体系、优化重点产业链融资服务、推动产融精准对接3项具体任务。
■9月底前,设立成都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开展“投新、投早、投小、投硬”;
■持续推动“蓉易贷”白名单企业更新,进一步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产业链配套企业融资难题,力争三年内支持信贷规模超过1000亿元等。
重点任务五
引育产业领军人才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包括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力资源协同提效工程、实施产教融合工程3项具体任务。
■10月底前,遴选培育产业领军人才260余名;
■建立顶尖人才服务“一事一议”机制,精准制定资金资助、人才安居、子女入学、交流培训等综合支持;
■4月底前,编制发布《成都人才开发指引(2023)》,对重点企业引进博士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和引才奖励等。
重点任务六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推动融合集群发展
包括发挥产业联盟资源整合作用、大力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性、打造产品宣传营销推广平台3项具体任务。
■加快开拓新货运航线,确保国际(地区)客运航线航班数量居全国第4,推动国际班列货源结构优化,确保2023年国际班列开行4500列以上;
■聚焦各条重点产业链,推进市政园林、公共交通等国资运营主体与产业园区(功能区)合作,在绿道、机场、地铁、车站等场所,建设一批企业和产品推广窗口、体验场景等。
重点任务七
精准匹配资源要素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包括加强产业项目用地支持、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提升电力稳定供给能力3项具体任务。
■持续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确保2023年底前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
 |
|
|
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联 版权所有 2008-202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3段148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电话:028-84310789【工作日09:00-12:00;13:00-17:00】
蜀ICP备2023002074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