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与会代表听取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成都始终把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走向世界的名片。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1年12月,《成都市强化创新突破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开启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4.0政策体系建设之路。
让改革力度更大、深度更广、覆盖面更全面,成都经历了营商环境从1.0版到4.0版的不断“升级迭代”,从夯实体系基础到突出改革创新,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正以势不可挡的步伐,迈向改革的深水区。
有感知度
五个维度补短提效
来自成渝两地的全球物流(重庆)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分别在成都、重庆跨关区成功办理了电子口岸业务,并领取编号为“川渝(四川)00001号”“川渝(重庆)00001号”的纪念证书,这意味着成都海关和重庆海关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电子口岸业务跨关区办理,两地企业可根据需要自行在川渝地区办理电子口岸业务。
“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充分运用“共享盾一key双证”技术,发挥建设银行网点布局优势,实现进出口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成都/重庆分中心及两地建行合作代理制卡点即可办理制发“共享盾”、变更信息、解锁、新增等电子口岸业务。
使用“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项目后,在四川开展业务的重庆企业办理电子口岸业务不用再回重庆,只需就近选择四川建行的代办点即可,给企业带来极大便利。
一张口岸卡实现两地通用,也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精准化、精细化。要实现高水平服务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就要坚定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服务,打通便民利企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营商环境4.0政策体系,成都市围绕聚焦市场开放、聚焦办事体验、聚焦项目建设、聚焦监管效能、聚焦法治保障等5个维度制定了23个方面215条举措。
促进市场机会公平可及,不断推动市场开放,成都持续通过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开展“证照联办”改革、推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扩大“蓉易贷”信贷总规模、制定人才新政3.0版、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体验。成都通过推动企业开办、迁移和注销便利化,提升财产登记便利度和税费办理质效、加强劳动力市场服务、建立办理破产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项目建设。成都创新产业功能区管理运行和服务保障模式,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优化水电气等市政接入全过程“一站式”报装服务。
提升监管效能,推动监管机制创新。成都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编制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场景清单,完善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加强信用机制建设,全面实施信用承诺制度,完善政府失信治理长效机制,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持续优化监管执法方式。
加快形成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着力法治保障。成都按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研究制定《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将过去几年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发力、争先进位。推动天府中央法务区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能级法律服务机构和高端法律服务向天府中央法务区聚集。制定出台诉讼服务便民利民十条措施,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证券化等融资模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5个维度23个方面215条举措中,创新突破70项、贯彻上级改革要求49项、对标标杆城市先进做法42项、补齐营商环境短板54项,这也是成都在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结合本土发展实际进行综合研判的创新突破。
有获得感
突破创新改革力度更大
在线办事越来越方便了。
关注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需要跑几趟政务服务中心才能办好的事,现在只需要在网上提交资料,审批通过后,通过快递即可将相关证照送到公司(家)门口,真正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以智慧政务建设为契机,成都市网络理政办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体系下,建设了集“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天府蓉易办”平台,包含“一平台、三中台、五前端、两保障”,覆盖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天府蓉易办”平台还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角度出发,对办理事项分情形、分场景开展精细化梳理,以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建立主题事项服务,配合线下“一窗受理”改革,通过一窗受理、流程优化、多表合一、材料复用等,实现办成“一件事”只到一窗、只跑一次、只交一次材料,为办事人提供便利。
为推动营商环境4.0版改革走向纵深,成都提出开展十大改革创新突破、构建十大功能服务平台、推行最具企业感知十大举措,推动4.0版改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宽、内容更丰富。
在全国首创住房公积金“双向差异化”缴存政策;在全国率先针对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地下空间利用、新城建新基建等新情况,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班列境内段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创新国际转运海关监管模式,发展“跨航司、跨货站”集成中转国际转运业务;在全国率先推广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gal Entity Identifier,LEI)批量赋码,提升金融服务涉外企业能力;在全国率先探索“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在全国率先将司法资源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在全国率先形成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中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首次鲜明提出搭建“共享人才”平台;在全国率先发布医养结合服务地图。
敢为天下先,成都用“十个全国率先”的澎湃动力,持续引领营商环境政策体系率先实现创新突破,让成都朝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营商环境迈开了坚定的脚步,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能级。
同时,升级完善政务服务“蓉易办”平台,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建设“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集中汇聚;上线“蓉易诉”电子诉讼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办理诉讼;构建全流程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实现所有政府采购方式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建设“交子公共信用应用”平台,构筑成都市公共信用服务产业生态圈;优化升级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功能,实现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综合评价全覆盖;优化升级“蓉票儿”电子发票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自然人征税代开增值税电子普票、扫码支付即时开票;完善交子金融“5+2”平台,提高“科创贷”“人才贷”“银税贷”“农贷通”等融资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升级完善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市政、房建、水利、交通等重点领域不见面开标;推广使用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实现全域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
以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建设,从线下办到线上办,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成都以十大营商环境功能性服务平台为支撑,形成政务服务、电子诉讼、金融信贷等营商环境全链条式平台,不断促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以数字赋能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
此外,畅通企业自由迁移渠道;推进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跨行业、跨领域互认互用;推行用户不承担建筑区划红线外供水供电设施建设费用;扩大“非接触式”服务范围,实现企业税费事项“网上办”、个人税费事项“掌上办”;深化税邮合作,打造“天府—税邮驿站”便民服务品牌;加强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动便民服务向小区党群服务站和楼宇“蓉城驿站”延伸;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不动产首次登记“零材料办理”及非转移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全市通办;建立重大产业基金协调联动机制,助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落地;全面推广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交地即交证”改革;加快创新“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新产品。
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藩篱,推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有实质变化,以十大最具企业感知度、获得感举措,不断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释放城市发展红利。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持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成都将加快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把成都打造为投资贸易便利、行政许可便捷、要素获取容易、政策精准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便民利企新高地。
采写手记
践行新发展理念
将市民企业感受作为评价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标尺
政务服务“一窗通办”,群众企业办事“仅跑一次路”,办事网上“蓉易办”,建设工程领域改革……细数成都营商环境这么多年的变化,最大的感受是事好办了。
成都营商环境建设已经进入4.0版。从1.0版的“建体系夯基础”、2.0版“学先进补短板”到3.0版“树标杆创品牌”,再到4.0版突出“集创新求突破”,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正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在不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应始终将市民企业感受作为评价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标尺,要从群众、企业的角度出发,解决生活、发展的痛点,把“用户思维”理念融入到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
始终坚持把市民企业感受作为评价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标尺,就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全方位打造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政策体系,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满足企业需求,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把市民企业感受作为评价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标尺,就要倾听企业的心声、明白企业的痛点难点,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要素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对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可及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企业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才能让广大市场主体在成都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市场竞争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