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规划4.0版政策,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2021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成都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安排。
一路回望,从2019年至今,成都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从1.0版更迭至4.0版,政策体系建设升级的背后,企业和市民感受始终是“第一标尺”,一组组数据彰显出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路向前,未来的成都,营商环境必将更加优化,在成都扎根的企业、市民,获得感还将进一步凸显。
数据1:
涉税业务网上办理率达97%
线上线下办税都方便
“这张单据是导税台给我的,材料带没带齐、该去哪个窗口都一目了然,小小一张纸,让我的办税之旅轻松多了!”近日,第一次来到成都天府新区办税服务厅办理办税人员授权业务的吴女士,本以为不熟悉流程会耽误很多时间,结果2分钟就办理完业务,这令她很惊喜。
吴女士所说的“小小一张纸”,原来是成都天府新区税务局于近期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举措之一——“税易办”。纳税人只要进入办税服务厅,就会领取到一张有单独编码的“税易办”,上面列明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所办业务、所需资料和可以办理的业务窗口。手持这一张“税易办”,纳税人可以清晰地知晓办理业务的注意事项,也可以帮助窗口人员快速了解纳税人诉求。
在金牛区,为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金牛税务构建了“一分钟·小件速办”服务体系,即:一切小件事项,无须等待,1分钟办结,实现简易事项即来即办,着力改善纳税人缴费人的办税缴费体验。
这样的事例,是成都税务系统线下兜底办理业务的一个个暖心、创新举措。来自成都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255个涉税业务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一门一网一次”便利化服务格局全面构建。线下,办税服务厅平均等候时间为2分钟,单项业务平均办理时间为5分钟,企业间存量非住宅登记办理时间压缩到0.5个工作日,实名验证时长由约3分钟缩短为“秒速”。
成都市2021年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便民服务”事项中指出,涉税业务网上办理率要达到90%。记者昨日从成都市税务局获悉,目前成都市214个涉税业务已实现“全程网上办”或“线上线下融合办”,成都市税务系统电子税务局注册率达到97%,网上办理率达到97%,纳税申报、发票领用等高频业务网办率达到99%以上,92%的清税注销纳税人享受到线上或线下即时办结。
数据2:
从5个工作日到0.5个工作日
开办企业时间进一步压缩
开办企业便利与否,也是衡量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组数据展现了成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此前,国家规定企业开办时间为8.5天,在成都营商环境1.0版本中,承诺开办企业流程时限为5个工作日;在2.0版本中,成都将办事窗口整合,企业只需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办理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到了3.0版本,成都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把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0.5个工作日内;4.0版本则继续优化环节,进行“一键式”整合,除了进一步压缩时间,还提高了监管质量。
24日出炉的成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7.3万户,同比增长1.9%;其中新登记企业增长25.6%,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开办企业的时间缩短了,来蓉投资兴业的企业获得感、幸福感也更强了。
实际上,开办企业时间只是观察营商环境的一个“点”,更多的“点”已连接成线成面,共同反映出成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近日,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在95后人才吸引力榜单中,成都排名全国前10。
面向“十四五”,在政务服务领域,成都提出致力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以市场主体和市民为中心,以市场主体和市民满意度为导向,以高效精细服务为抓手,努力让“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成为成都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公平发展环境,让企业安心投资全心发展,让市民幸福生活快乐工作。
一线探访·奋斗者故事
“请您来找茬” 您“反馈”我整改
10月22日上午,在武侯区政务中心办税服务大厅,前来缴费的刘阿姨显得有些着急,“每个人都必须扫码才能进大厅,可是我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操作,咋个给你们看健康码嘛!”原来,为了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每一位办事群众都要扫码进厅,这就为难住了像刘阿姨这样没有智能手机的“银发族”缴费人。知悉此事后,正在“找茬”专岗值班的武侯税务干部陈琴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刻为刘阿姨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最后将其社保缴费凭证送到了刘阿姨手中。
“办税服务厅作为税费服务第一阵地,在保障井然有序的业务办理基础上,如何利用‘小窗口’精准服务每一位缴费人?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设置了‘请您来找茬’专岗。”武侯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负责人王璟告诉记者,“群众来服务大厅办理涉税业务,有任何问题和疑问都可以来‘找茬’专岗向我们的干部反馈,我们不怕‘找茬’、不怕‘吐槽’、不怕‘揭短’,您‘找茬’,我整改!”
每日安排一名税务干部进行专岗值守,现场受理群众反馈的意见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武侯区税务局还制作了“请您来找茬”问题意见反馈二维码,让问题意见“即发生、即受理”。王璟透露,自“找茬”专岗设立以来,武侯区税务局办税大厅已现场协调解决纳税人缴费人问题事项500余件,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有效解决纳税人缴费人的“痛点”“堵点”“难点”,真正实现优服务提质效,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
■亮点点位
今年底前全市将建成税邮驿站280个
日前,由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联合打造的“天府·税邮驿站”在成都邮政沙湾路网点正式揭牌运行。
税邮驿站可办理代开发票、代征税款、代收社保、发票寄递、文书送达等业务。计划到今年底前,全市建成税邮驿站280个,其中旗舰店21个、示范店57个、便民店202个,力争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天府·税邮驿站”利用邮政部门“网点众多、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管理规范”的优势,形成遍布全市乡镇的“办税服务厅”,能有效强化薄弱区域的线下办税缴费服务。推广“网上申领、邮寄到家”新服务,纳税人线上办理,税务局免费邮寄上门,大部分地区实现当日申请次日送达,提升了较远地区纳税人、缴费人的便利度。(记者 李艳玲 摄影 刘阳 制图 赵蕴如)
相关新闻
政企如何交往,“亲清”关系如何构建?
为企业发展“充电” 为政商交往“列单”
10月11日,天府农业博览园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天府农业博览园管委会,举办北京大学乡村振兴村长班学习报告会暨新乡村产业种子选手专题培训会。“参加培训会开拓了视野,让我更有信心推动社区的韭黄和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能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富裕。”作为学员代表,新津区兴义镇岷江社区党委书记高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
在成都,这样的培训会,只是加强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的一个具体案例。
加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致力于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和加强企业非公党建工作;探索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通过举办“政事茶叙——对话中小微企业”线下活动,全面搭建、畅通政府与企业家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企业发展“充电”
创新民营企业培训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看成绩:成都非公企业学院已开展培训410余期,培训企业11000余家。
“发展文旅产业一定要理念先行,实现产业观光化,比如种植园可观赏、加工厂可观光,山地还可以发展房车营地、趣味科普等种类丰富的旅游项目。例如葡萄园,让游客从葡萄采摘、筛选、加工到葡萄酒酿造,能全过程体验,最终搭配当地特产售卖,增强客户黏性。”在乡村振兴村长班上,中国台湾乡村振兴专家徐进发以生动而丰富的产业指导案例,深度解读乡村产业概念,从“增强生存力、提升成长力、加强带动力”三个方面为学员带来干货满满的指导课程,“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精髓,高质量打造乡村产业品牌。”
参加培训的60余名新乡村产业创业者、基层治理者,来自蒲江县麦昆塔社区、眉山市彭山区果业商会等单位。天府农业博览园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潘小兵介绍,“采用训战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授课、实战演练、资源链接等,帮助学员认清产业未来、确定进化路径、挖掘自身禀赋、优化商业模式,探索一条城乡包容、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仅仅只是成都创新民营企业培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案例。
在市级层面,成都非公企业学院于2016年成立,是全国首家开展非公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与研究的新型学院。记者了解到,该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坚持党的领导实施规范化办学、引入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办学、引导示范企业实施社会化办学的“三化”办学机制。“非公企业培训不仅涉及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物流、生产管理等经营管理培训课程,同时还包括党建培训系列课程、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系列课程等。”成都市工商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这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截至目前,成都非公企业学院已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非公企业开展培训410余期,培训企业11000余家,培训党员、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和党务干部共5万余人。
为政商交往“列单”
正负面清单,搭建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专家说: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规范了政商之间的交往细节。
政府公职人员如何与企业打交道?
“为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听取诉求反映和意见建议、增进友谊,参加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举办的座谈会、茶话会、年会等各类公开商务活动。”这是此前成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列出的政商交往10条正面清单中的一条。该实施意见旗帜鲜明地鼓励公职人员在依规依纪依法的前提下,大胆开展工作,与民营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常接触、阳光交往。
同样,还有8条负面清单:漠视企业正当诉求、无视企业困难,在服务企业中推诿扯皮、不作为及“懒散拖”,对民营企业执法简单粗暴、搞“一刀切”……
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必须逐一回应:“原材料涨得太快了”“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品销售不是很好”“企业应收账款回款太慢了”……在此前开展的专题活动中,新津区工商联工作人员收集到企业反映的160多个问题,涉及疫情影响、政策帮扶等方面。新津区工商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落脚点,对每个问题逐一分析、研判、解决、回访,切实推动解决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困难。
“政商关系不仅关涉营商环境,而且反映党风、政风和社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清认为,“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规范了政商之间的交往细节,既有利于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又有利于企业按经济规律有序经营,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之举。”
“区(市)县长对话中小微企业”线下活动,则是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邀请各区(市)县负责人挂帅,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孵化器共同参与,与中小微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形成了问卷调查、企业征集、问题摸排、线下茶叙、协调落实、动态反馈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除了线下活动之外,各类线上的民营企业维权平台也成为常态化机制。设立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以及12345热线多元化网络理政受理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政企服务机制,推动企业诉求及时有效解决。2021年上半年,受理企业诉求3401件。
记者手记:
用心用力精准发力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支持民营企业?这是个大课题,关键还在于各级各部门的用心用力,在精准上发力。
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中,成都12条入选,包括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优化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险五个方面,足见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主动服务。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这包括政务服务、金融生态、法治环境、人才培养等重要内容。仅以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这一点来说,只有用心用力,沉下去,走进去,认真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呼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才能真正地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松绑减负、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这就是成都“做法”给我们的启示。(记者 钟文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