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走进成华 | 商会概况 | 信息动态 | 会员之窗 | 服务平台 | 参政议政 | 政策法规 | 党建工作 | 公告通知 | 法律服务 | 信息公开
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信息动态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专家学者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时间:2021-10-14 15:19:50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查看次数:7724 字号:【

企业数量超过550家 发展驶入“快车道”

位于成都新经济活力区的AI创新中心 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成都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面向未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实现创新突破?作为“2021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2日,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闭门会议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数家底

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

企业数量超过550家

细数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家底”,成都市科技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李良钰介绍,成都科教资源富集,四川大学等高校获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已建成或筹建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相关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同时,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的部分理论技术上实现了率先突破。在普惠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成都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550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聚焦到区域,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创新设施集聚区,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正在推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加速聚势。“我们围绕重大应用场景、科教资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人工智能的创新研发以及产业集群,打造释放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活力。”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天府新区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加快建设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先后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龙头企业100余家,孵化科技型企业150多家,培育高企480多家。

谈举措

打造“一核一区多园”

构建“3+4”应用场景

全力推动试验区和先导区建设,成都正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政策创新先行区、具有中西部领先地位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样本区作为战略定位。

《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发展能级整体跃升,形成独具成都特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助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成都正全力打造“一核一区多园”人工智能创新空间格局。“一核”即在成都高新区,依托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一区”即在成都天府新区,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多园”是指因地制宜建设“AI+”融合应用特色专业园区,推进成都人工智能“研发、产业、应用”聚链成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

在场景构建上,成都重点打造“3+4”应用场景试验。“3”指的是结合成都优势领域,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三大特色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形成1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应用场景,催生爆款产品、解决方案和重大创新产品。“4”指的是结合成都发展需求,打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四大重点应用场景,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话机遇

打通“政产学研用”

对接“最后一公里”

在闭门会议上,来自各领域的院士专家和行业领军者共同畅谈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伴随着GPT-3、多模态的出现,模型参数越来越大,需要的算力也越来越大,将带来巨大的能耗。在“双碳”目标下,大模型和小模型要如何平衡和取舍?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过敏意认为究竟用大模型还是小模型,取决于使用场景,“比如,在移动端可以使用小模型,在离线情况下可以使用大模型,使用大模型还是小模型是相对的,最终要根据场景做平衡与取舍。”

此外,过敏意还建议,要加大对人工智能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好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研发型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更加丰富的场景。同时,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对接“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高校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走出校门,走向市场。

科技企业是推动产业生态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来自行业内的相关企业也“现身说法”,分享了行业发展的现状。以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团队为核心的考拉悠然专注于多模态AI原创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利用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优势,公司将多模态系统应用于工业、教育等多领域中,不断输出智慧城管、工业应用等场景下的应用方案,“将AI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到各场景、各行业中,构建万物AI的美好世界将是我们未来使命所在。”企业负责人由衷地说。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蒋涛认为,成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已抢占先机。总体来看,成都人力资源、科教资源丰富,制定了系列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完整生态,串联起了“政产学研用”每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可以格外重视‘用’这一环节。在双轮驱动、交叉融合下,驱动成都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将是我们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记者 曹凘源)

原标题:企业数量超过550家 发展驶入“快车道”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加速突破?


相关新闻

医疗+人工智能 实现精准诊断

当医疗遇见人工智能,有助于消除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痛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13日举行的2021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聚焦机器人、智能医疗等应用场景举行了多场专题论坛,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相关领域专家围绕行业前沿趋势和实践探索展开分享。国际核能院院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计算机系双聘教授张勤带来了一种全科疾病诊断智能系统。

张勤分享道:“我们要做一种全科疾病诊断智能系统,它在任何场景都能正确诊断,且有可解释性,还能动态生成个体优化临床检查路径,实现精准诊断。”

张勤把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实践方法成功地移植改造到了医学临床诊断,为实现疾病的跨科建库和诊断,培养基层临床医生,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提供了一种先进、可行并具有可解释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这个系统实际上颠覆了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基于经验的。我们把疾病进行正向表达,你看到什么样的症状、体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得到哪些异常结果,正向把这些知识库建起来、合成,再把不确定性、参数、文字解释放进去,医学就成了一个很正向的事情。我们这套算法就把凭经验的诊断过程变成可计算,并且可以自动生成的最佳临床实践。”张勤说。

“智能医学服务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巨大,并已经在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正成为创新驱动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明东表示,伴随着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智能医学必将成为医疗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记者 程怡欣)

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联 版权所有 2008-202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3段148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电话:028-84310789【工作日09:00-12:00;13:00-17:00】

蜀ICP备20230020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