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艰苦卓绝,百年砥砺奋进。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兴盛,从封闭落后到改革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成都成华区这片富有红色基因的热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绘就了一幅壮丽恢宏的时代画卷。
沙河之畔,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区域,老成都人习惯将之称为“东郊”。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里规划建设了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成都工业发展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这里不仅书写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多个第一,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成华区聚焦“成于中优,华在文商”工作主题,以产业立区、文商兴区、改革活区、品牌强区、环境优区“五大兴区战略”为路径,强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传承着奋斗与创新的精神。
开启新征程,一个充满活力、昂扬奋进的成华,正在走来。展望明天,成华将如何续写辉煌?
保持发展定力“产业提质”行动续写新辉煌
建国初期,第一代“东郊人”,背着全部家当和满怀的壮志,越秦岭、进夔门,背井离乡来到了成都东郊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一砖一瓦把厂房建了起来、把家安了下来。
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在成都东郊,宏明、光明、锦电、国光、川棉、前锋等2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落成。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在这里,多项器件实现零的突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州系列飞船上都有成都东郊工厂的贡献。
从生产新中国第一支黑白、彩色显像管到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成华乃至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阶段,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看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当年一代代“东郊人”奠定的良好基础。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起步区,成华围绕“成于中优”,将中优战略作为全区转型发展的最现实机遇和最有力抓手,立足破解“产业空心化”“功能同质化”“要素紧缺化”等发展瓶颈,加快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品质,做强核心功能和比较优势,促进城市布局更优、功能更强、产业更新、品质更高,争当中优新标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副生机勃勃的新画卷正在展开。
今年,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载体——科大创智谷的改造工程完成。
沿着成都一环路往东走,一片以苏式建筑风格为主,红白相间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是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南侧的科大智创谷。
作为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载体,科大智创谷东。涉及银杏苑及临街商铺、信产大厦、电子宾馆等2.92万平方米物业载体,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国家级优秀(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成华区利用打造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的机遇,深化校地合作,整合电子科大优质资源,驱动科技园高质量建设,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这里聚集了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72家电子信息类科技型企业,如康赛信息(中国教育信息化第一方阵企业)、成都成电光信科技(新三板上市企业)等,2020年总产值10.5亿元。
这是成华实施“产业提质”行动计划的缩影。
产业提质,成华火力全开。抓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机遇,成华按照“总体策划、片区开发、轴线带动、组团打造、地标增色”的工作思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形成“五横五纵九组团”城市空间格局,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实现九大城市组团既相对独立又互联互通,构建“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成华突出“创新、改革、开放、合作、人才”五轮驱动,培育壮大“微创智能工厂—双创载体—高品质科创空间—产业功能区”梯级孵化体系,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通道,提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快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此外,成华把破解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问题,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将以产业生态圈培育为主抓手,以产业功能区为主阵地,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主路径,大力推动产业优结构、提能级、增效益,大力推动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效益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强化平台型、功能性、生态型等重大项目招引共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
吸引创新活力 化工业文脉为文创新高地
近日,成华区在东郊记忆举行“侨连五洲·文创东郊”产业推介会,发布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5大机会清单。
近年来,东郊记忆已成为文旅融合新高地,吸引了无数的文创企业入驻,也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推动变化的力量又来自何处?
在城市的发展与演进中,东郊这片老工业区的使命也在变化。21世纪初,一座座厂房被拆、一根根烟囱倒下,但也留下了十余处各具特色的工业遗存。处于闹市,周围是林立的高楼,它仿佛还是从前的样子。
留住工业文脉,不仅是为了情怀,更是为了传承奋斗、创新的精神。
2017年,东郊片区的14处工业遗址被列入成都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两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网红打卡地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东郊记忆、红仓·完美文创公园、中车·共享城、420工业文旅街区……
成华依托工业遗址发展创意经济,让老旧厂房“长出”新经济,独具特色的东郊记忆艺术区是其中的代表。充分挖掘利用八里庄片区老厂房、旧仓库等工业遗址资源,将老旧厂房打造成创意工坊,在没有增加建筑密度和开发强度的同时,提供创新创意的大型空间。
在保护中传承工业文明,成华区注重对蜀文化遗址、工业遗址和特色老街区的保护,制定出台《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对机车车辆厂等14处重点工业遗址实施保护性开发、示范性利用。在传承方面,深刻把握成华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城区转型发展的脉络,深度挖掘从古蜀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文化底蕴,提升打造“东郊记忆”“机车厂中国最美地铁站”“东客站光影都会”等一批特色文旅地标。
文旅产业为何在此聚集成势?对成华来说,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将历史文化等转换为场地、故事、体验项目,引发游客共鸣,着力打造文旅文创特色经济。
在东郊之外,成华也在奋力打造新消费场景。今年初,成都万象城二期大型综合体群落掀开面纱,迎接八方宾客。这标志着“万象城商圈”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为全区加快培育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后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塑造地标商圈潮购、文艺风尚品鉴、体育健康脉动等消费场景注入强劲动力。
不久前,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熊猫塔”最新效果图也对外公布。外观如春笋,内部楼层空间外缘弧形层层重叠,如芙蓉花开。建成后,游客可在塔上,全方位纵观熊猫基地。
今后,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将以多个文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宜居等特色场景及配套簇拥环抱的形态,将为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文商旅融合发展,让中心城区焕发新生的画面还有很多。
天府熊猫塔、城市天际旋转餐厅、川派天井院落、潮流咖啡馆……近年来,成华区通过产业的调整转型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新场景,实现了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蝶变为一个时尚、潮流、文艺的现代都市城区,成为游客的新宠儿、“后浪”的聚集地。
在成都的典型夜间商圈中,成华区“339”夜间消费人群指数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后浪”聚集地。
激发转化动力 让人人享有幸福美好生活新场景
“成于中优,华在文商”最终的落脚点是人。通过“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治理提升”行动计划、“民生改善”行动计划,成华正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美好体验,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日前,位于成华区的成都首个高铁文化公园——高铁城市公园一期正式开园,这也是成都市首个以高铁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阳光草坪、香林曲径、竹林香炊、童梦乐园、健身平台等多种体验场景,让人流连忘返。“现在家门口就有那么大的公园,环境这么好,以后晨练就可以来这个公园了。”一群逛公园的阿姨一边拿起手机随处选角度拍摄美景,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
“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成华的幸福美好生活路径越发清晰。
今年,成华区向全区党员干部发出动员令,聚焦“成于中优,华在文商”工作主题,紧密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今年,成华区在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部署大会上,发布“十大工程”实施方案。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在动员会上表示,这十大工程涉及居民收入、居住环境、出行、教育、医疗、养老、全龄友好等众多领域,两张“清单”既是“作战图”,也是“责任书”。
成华区对每一项清单都明确了责任主体、工作内容、完成时限,并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压实责任任务。定期开展跟踪分析、效果评估,确保十大工程一一落地见效,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全方面增进市民福祉,用公园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美丽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
具体怎么实施?在老旧片区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中,成华将实施成片有机更新项目30个,总占地面积约1.6万亩。
统筹推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工业遗产和原生树木等保护利用,加快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和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力推进“金角银边”更新利用,打造融合体育、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的“1+N”复合型空间。差异化塑造空间形态、系统化提升功能品质、特色化营造城市风貌,完成2个区级特色街区和11条特色文旅街(巷)打造。通过连点成线、多线成面片区化提升老旧街区建筑形态和生态环境品质。
在提升老旧小区设施和环境上,未来5年成华区将完成老旧小区分类提升改造136个以上,重点打造32个区级文化示范院落。
在生态惠民方面,成华区将坚持“绿道+”“公园+”“生态+”的工作思路,有机植入公共服务功能和新消费业态,让更多群众拥抱“身憩公园、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预计到2025年,将打造公园小区43个,新建成投用综合性市政公园12个、绿道200公里、小游园微绿地100万平方米,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5%,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到33%,形成类型多样、全民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华将积极探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好方法和新路径,努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得益彰,让人人都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体验场景,努力实现生活美学和营城逻辑在交相辉映中彰显巴蜀特色、蓉城气质、成华印记;让人人都享有“城景相融”的生态宜居场景,着力营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成华印象,让“推窗见绿、诗意栖居、向阳而生”成为成华人生活的常态。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迈步从头越,奋进新征程。成华,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