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应用 增强消费供给 扩大集聚效应
成都“加码”新消费的背后
记者昨日从成都市商务局获悉,成都十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成都市关于持续创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聚焦场景营造、企业创生、生态塑造3个方面,推出16条政策措施,清晰地勾勒出了对于新消费发展的成都逻辑——着力促进新消费创新供给,形成一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典范,推动城市成为消费新场景试验田、消费新业态策源地、消费新模式先行区、消费新生态“培育场”。
显然,成都不希望只是消费的“发生地”,无论是场景、业态,抑或是模式、生态,《措施》中将消费视为一个更大的产业而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产品流通,并强调以场景营造、企业培育及行业生态,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码”。
场景营造
奖励标志性示范场景 打造公园城市“红点”“奇点”
此次《措施》极具成都特色,如再次提出“场景”逻辑——要以场景营造为核心,促进新消费创新应用。在这其中,就明确要鼓励新消费企业申报“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项目资助,支持新消费企业围绕零售、文旅、体育、汽车等消费领域,开展场景创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今年11月,首批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已获授牌,主要针对场景应用和市场推广。
事实上,今年6月,成都在《成都市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0年工作计划》中就提出了这一任务,包括支持地标商圈潮购、特色街区雅集、公园生态游憩场景等八大类消费场景建设。此次“新政”中,成都还下大力气以大投入促进新消费,“真金白银”给予鼓励,提出对标志性示范场景,择优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可以期待的是,《措施》中明确提出,要依托公园、绿道建设,拓展赛事、社团活动等户外游憩空间,打造100个公园城市“红点”“奇点”(网红打卡点),以及命名一批原创艺术、文创、康养、运动休闲等“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科技和消费创新的驱动器,以5G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本身就对应了新型信息消费市场。《措施》中也提到,要完成核心商圈5G信号、移动物联网覆盖等新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目标,计划按功能区规划特色主题商业街区,支持用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改造。
当然,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只是“购物天堂”这么简单。除了雄厚的消费实力,清晰的国际“能见度”,也是衡量城市潜力的重要指标。为此,《措施》提出在首店、小店、首秀、夜间经济等领域要重点发展,并大力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化,积极推动建设市内免税店,进一步扩大离境退税店重点商圈覆盖范围等。
企业培育
构建新消费企业梯度孵化体系 从供给侧创造更多新机会
成都致力于打造消费场景的目的,不仅在于从需求端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更关键的是能够从供给端发力,通过网络数字技术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供需匹配,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释放内需潜力。
作为促进新消费发展的“新”思路,成都提出,以企业创生为引领,增强新消费供给能力。此次《措施》中提出,成都将定期发布新消费领域新场景新产品机会清单,促进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创业团队向成都消费市场聚集。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机会清单的方式,跟过去单纯的优惠补贴政策等相比,可谓是一个创新行动,这更符合市场的逻辑,也更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
一个细节是,《措施》中提出,还将构建新消费企业梯度孵化体系。仔细梳理,记者了解到,成都要分层分级、精准施策,遴选符合成都新消费发展方向的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将符合条件的新消费企业纳入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库,加强招引培育新消费企业,并支持新消费产品供给、模式创新、技术支持等平台型企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此次政策措施支持批发、零售、餐饮、汽车等实体企业以数字赋能发展,要打造一批“电商应用示范企业”,支持开展跨境电商等创新业务。《措施》中还强调,要支持以现代商贸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搭建电商孵化中心、直播基地等功能平台,构筑“线下孵化 供应链 线上平台”网络流量孵化群,并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比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产品等,支持提高获得低碳认证的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
上述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措施》之所以聚焦企业的需求,是在于企业担当着城市新消费发展“合伙人”的角色,“而成都对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既是产业生态的培育,也是为从供给侧给市场创造更多新消费、新机会。”
生态塑造
探索绿道特许经营管理体制 引导基金向新消费领域倾斜
健康完善的产业生态是企业得以持续创新的土壤,在《措施》所提及的目标里,消费新生态“培育场”亦是尤为新颖——打造消费场景,引培消费企业,所为的是塑造产业发展的生态,扩大新消费在成都的集聚效应。记者从《措施》中看到,成都意从数据资源开放、建设用地保障、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新型消费不仅包括基于新业态、新模式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还包括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变化的新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成都亦在《措施》中有所表达。如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上就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积极争取布局医疗健康、教育、二手车交易等行业共享大数据中心;在资金流保障上,还要用好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新消费企业提供个性化投融资服务。
在管理方面,成都提出,要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变“事前设限”为“事中划线”“事后监管”;结合户外消费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在规划引导、场地设施、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引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说,要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构建有利于新消费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让新消费企业更加有获得感。
《措施》中还提出,要支持公园商业发展,探索绿道特许经营管理体制。上述负责人表示,成都正在拓宽新消费领域融资渠道,包括联合区(市)县组建新消费领域产业子基金,引导成都新经济天使基金、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向新消费领域倾斜,设立消费金融专营机构,促进消费信贷模式创新等,支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