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关联码,建立企业多维画像和全息档案,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积极推进降费减负减轻企业负担……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的14条措施》(以下简称《14条》)正式出台。作为该局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3个配套文件之一,《14条》旨在助推我市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14条》的落地实施,为广大企业、经营户释放出更多政策红利,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创业者来蓉投资,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示即监管
企业信用信息跨部门归集共享
“公平公正的监管执法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因此,“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是《14条》的一大亮点,明确推行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
记者了解到,在加强信用信息归集运用方面,我市将持续推进信用信息跨部门归集共享,实现“公示即监管”;强化信用信息运用提升监管能力,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关联码,建立企业多维画像和全息档案,推动建立市场监管领域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结果互认的高效运转机制。
在提升“互联网+监管”能力方面,将依托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推进监管资源整合,优化市场监管流程,横向为市场监管领域16个部门,纵向为22个区(市)县,分层分类建立117个精细化监管“特色对象库”,覆盖具有行业监管特征的86万市场主体和13192项非市场主体。同时,将成都市联合奖惩目录和措施清单860余项措施植入智慧监管平台,归集惩戒信息40余万条,涉及市场主体16.8万户。“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积分评价、风险管理、分级分类监管、联合惩戒、大数据分析“六维”联动实施精准靶向监管,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全生命周期的联动监管机制。
五线整合
“12315”一号对外受理投诉举报
“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是《14条》另一个亮点。“由于近年来城市改造变化太大等多种原因,很多企业实际经营场所和执照上登记的不一致,按照原先规定,都要被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据该负责人解释,为避免行政执法“一刀切”,也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在严守法律、安全底线的前提下,《14条》对“经营异常名录管理”进行了创新,规定“企业即时信息公示有误的,或者实际经营场所与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不一致但能够联系的,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以行政指导方式督促企业正确履行公示义务或变更登记”。
《14条》还提出了一系列惠企惠民举措,比如建立食品经营“绿色追溯”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注册备案并进行食品采购的,可不再索取、查验、提供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五证”复印件,减轻经营者索证索票工作压力和经济成本;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全市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专项督查;优化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加大涉企收费事项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降费减负;统一投诉举报渠道,为方便社会监督,实施12315、12365、12331、12358、12330“五线整合”,实现“12315”一号对外受理市场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诉举报等。
根据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成都全市内资企业827895户,同比增长31.98%,外商投资企业8892户,同比增长16.43%,个体工商户160135户,同比增长21.81%。《14条》的出台,将促进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记者 王静宇)
相关新闻
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电子保函系统上线
记者获悉,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电子保函系统于日前建成并上线。据了解,该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参与成都市投标保证金资金占用压力。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建了电子保函应用管理成都品牌,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添了新举措,注入了新活力。
依托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成果和电子交易云平台优势,将电子保函系统建设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完善提升的整体布局,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并兼容银行保函、保险保函、担保保函等多种保函形式,充分发挥纸质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应用优势,克服纸质保函办理繁琐、存在泄密风险等弊端,实现在不同公共资源领域为投标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减低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交易效率。
打通了电子保函全流程电子化应用“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电子保函从申请、开具、传输、管理、运用到退还(索赔)6大环节全流程电子化办理。投标人在线选择保函开具机构发起保函办理申请,金融机构在线进行审核开具,中心工作人员在线办理电子保函接收退还、在线管理,招标人根据交易情况在线实施索赔操作,让投标企业“足不出户”,电子保函业务“全程网办”,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交易便捷度。
“端到端”直联,交易信息更保密。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系统可实现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端到端”直联互通、无缝传输,保函出具机构通过互联网将电子保函数据直接传输至中心交易云平台,紧密衔接公共资源招标项目和保证金管理系统,电子保函业务办理全程留痕可追溯,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规避了投标企业信息泄露风险。电子保函管理工作更具系统性、规范性、保密性。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要求,从全域成都的视角建设全市统一、覆盖全部区县的电子保函系统,拓宽了电子保函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广度,推进资源共享,避免了各区(市)县分中心重复投入和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同质同效,极大提高了投标企业参与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支持实体经济、助力我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记者 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