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走进成华 | 商会概况 | 信息动态 | 会员之窗 | 服务平台 | 参政议政 | 政策法规 | 党建工作 | 公告通知 | 法律服务 | 信息公开
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信息动态 > 时政要闻 > 正文
我区在全市率先实施“青苗培育”计划
时间:2017-09-15 14:31:46 文章来源:新成华 查看次数:6699 字号:【

找准青年人才成长“痛点”

为区域发展储备“高精尖”人才

古有伯乐相马,今有知人善任。当前,我区正着力打造“文旅成华”,奋力建设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中优典范区”,而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如何进一步优化全区干部队伍结构,并为成华长远发展有针对性地储备优质、充足的干部人才?这成为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

与此同时,我区不断改善的宜业宜居环境、陆续出台的支持人才发展政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涌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广大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找准角色定位、站稳发展脚跟,从而深度挖掘自身潜力服务于区域发展?这也成为摆在成华面前的一道“幸福的课题”。

面对这两大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课题,成华是怎么“见招拆招”的呢?

破解难题——

全市首创“青苗培育”计划

近年来,处于产业提升爆发期的成华,拥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遇,这自然而然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人才扎根成华。“特别是我区通过大力实施‘干部素能提升工程’和‘引才聚智’工程,出台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组织区级部门赴全国知名高校直招,成功引入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优秀青年人才的大批涌入带来的积极效应立竿见影——一方面,他们进入辖区企业,进一步激发了区域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他们填充到我区相关职能部门,优化了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并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能。

然而,按部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跟得上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脚步?成功引进高素质人才之后是否就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生长”?

“要让人才涌入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更加深远,就应该让人才扎稳根的同时持续提升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就决不能一味采取‘放养’的培育方式,而应该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搭好平台。”该负责人介绍说,为让青年人才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加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为给我区干部人才队伍储备长期性的优质资源,今年初,我区便开始谋划为区内年轻化、高学历的人才搭建针对性的成长平台——

经过前期一系列筹备,我区2017年度“青苗培育”计划于8月份正式启动。

“正如这项计划的名称一样,‘青苗培育’计划突出培养‘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主要是加大优秀的‘85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0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该负责人表示,对于高学历、年轻化的人才进行这样针对性的选拔培养,此举在全市尚属首创。

找准“痛点”——

为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计划”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青苗培育”计划公开遴选范围为全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干部(含试用期干部)。经过组织推荐、他人举荐和个人自荐、组织资格审查以及笔试、面试等层层关卡之后,9月4日,从51名遴选人员中脱颖而出的17名“青苗培育”计划人员已正式开始参加集中培训。

“‘青苗培育’计划考生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即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年龄小、工作经验少。”据此次笔试和面试命题专家组成员、面试主考官王蓉介绍,基于这些考虑,他们在出题和面试时重点考察考生的组织实施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笔试和面试下来,与我们预想的情况基本相符,考生们在答题时基本都展示出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大多数考生在创新思维、临场应变、交流交际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王蓉说,这一现象不仅仅是“青苗培育”计划考生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广大青年人才共同的成长“痛点”。

“知识水平和学历出类拔萃,但组织、交流等重要的工作技能却似乎是先天性的‘短板’,这些优秀青年人才要么通过长期历练‘多年媳妇熬成婆’,要么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变得‘泯然众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青苗培育”计划正是找准了青年人才们成长的“痛点”,因而以“早压担子早成才”的思路为入围学员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成长计划”——

在率先开展的集中培训中,采用“党性教育+视野培训+专业实训”的模式实施,重点开展党的建设、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区发展治理等专业化培训,促进学员尽快熟悉区情,涵养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这一阶段之后,学员们将接受一轮残酷的优胜劣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区委组织部对学员实行备案管理,通过日常调研、综合研判、年度考核等方式,对在培养期间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工作成绩不突出、群众公认度不高的,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随后,学员们将迎来新一轮的个人发展机遇——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将“青苗培育”计划学员轮换到多个岗位锻炼,有意识安排其参与本单位重点工作、承担重点课题、参加重大活动并到一线岗位实践锻炼;对于学习锻炼表现优异,考核鉴定优秀的学员,选派到部门、街道和区属国有公司顶岗历练;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在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中优先考虑“青苗培育”计划学员,确保“90后”科级领导干部有一定比例。

“通过这一流程的培养和在培养中的考察、筛选,青年人才们的综合能力将得到加速提升,其成才成长周期将大幅缩短。”该负责人表示。

人才心声

赵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区环保局技术十级职员,挂任区环保局局长助理):

2016年3月,赵彬参加了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部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直招面试,表现突出的他顺利通过考核。

“我是四川南充人,即将回川工作自然非常兴奋,但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他们却非常不理解。”赵彬说,在亲友们看来,博士毕业后到科研院所工作肯定是更好的归宿,何必放弃“高大上”的北京回川发展呢?

“我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我认为在一线岗位上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专长;二是我意识到以个人的能力要做出全局性的行业创举很难,而到基层某一个点位的工作上去钻研反而更容易做出突破性的成绩,自己也更能够发光发热,实现价值。”赵彬告诉记者,去年7月,他正式到区环保局上班,成为了一名基层的环境监测工程师,除负责区内的日常环境监测工作外,还要不定期地对区环保局和各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4月,来到成华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彬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拐点”——挂职任区环保局局长助理。“这个职务调整让我比较惶恐,但更多的是给了我鼓舞。”赵彬告诉记者,在新的岗位上,他不仅要负责区内环境数据的综合利用等常规工作,还要在某些具体业务的开展中,如全区空气质量的管控工作中接受区领导的直接指导。“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发挥专长,进一步提升沟通交流、组织管理能力的机遇。”赵彬说。

这期间,赵彬与同事合力开展了一项臭氧防控试验,目标直指减轻大气臭氧污染。“臭氧污染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空气污染的一大成因,由于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前提污染物在排放后受阳光照射,发生反应后易产生自由基,进而产生大量臭氧,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赵彬说,他们的实验核心就是阻断自由基的产生和转化,达到大幅减少臭氧生成、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今年上半年,我区空气质量排名全市中心城区第一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像赵彬一样的全区所有环境工作者的努力。

“在我看来,‘青苗培育’计划对我和所有青年人才来说都是又一次提升自己的机遇。”赵彬告诉记者,几天的集中培训下来,他感受最深的是培训的针对性很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课程都奔着弥补学员们的短板而来,他相信自己和“同学”们能在这个发展平台上汲取到更多营养,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成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与成华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她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哪儿的水质差了、空气质量不好了,我都能及时知晓并以自己的能力去改善、去提升,这是一份纯粹的快乐,我非常珍惜。”赵彬说。

谭小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现任区政府办八级职员,挂任丹巴县政府办副主任):

与赵彬一样,谭小铃也是在去年我区赴中国人民大学直招时与成华“结缘”。

“就在参加那次直招面试后不久,我又通过了老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侦查员的公务员招考。”谭小铃说,这让她陷入了两难选择境地,但一件小事让她下定了决心毅然来到成华。“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接到了当时面试我的一位成华区委组织部的老师打来的电话,帮我详细分析行业前景、权衡利弊,我俩聊了将近一个小时。”谭小铃说,老师的热心让她忽然对成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里的工作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她。

去年7月,谭小铃正式来到区政府办综合科工作,8月下旬的一天,科室领导向大家通知了一个消息:我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需增补9名队员,有意者可申请报名。“第一时间我就动心了,不开玩笑地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接受锻炼;另外我又考虑到,现在自己没有组建家庭,正好可以轻装上阵。”谭小铃说,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她毫不犹豫递交了援藏《申请书》。

“但是,初到丹巴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都满是后悔和消极的情绪,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援藏工作的辛苦程度预估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面对全新的工作显得像无头苍蝇、无处下手。”谭小铃说,在这段日子里,援藏队领队石杰和队友们成了她的良师益友,帮助她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援藏一年,很多从未有过的经历都是我成长的良药,特别是通过亲身参与丹巴60年一遇洪水灾害的抗洪救灾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名基层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谭小铃说,去看、去听、去交流,这样的工作方式帮助她与丹巴当地同事打成了一片、也真正走进了丹巴群众中间。“如今,在同事眼里,我就是一个已经有了丹巴口音的丹巴人,在丹巴阿妈的眼里,我就是她们的小卓玛。”

“这次回成华参加‘青苗培育’计划遴选,援藏工作队对我很关心也很支持,得到我最终入围的消息他们都替我开心。”谭小铃说,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她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强烈知识恐慌意识让她十分渴望通过“青苗培育”计划增长本领。“可以说我在成华一年多的时间里享受到的成长锻炼平台,是我在学校里这么多年都几乎不可能得到的,区委区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尽其才’的深刻践行,让我们对在成华的长远发展充满了信心。”谭小铃说。

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联 版权所有 2008-202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3段148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电话:028-84310789【工作日09:00-12:00;13:00-17:00】

蜀ICP备20230020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