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华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7日成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又拉开序幕。此次成华区“两会”的相继召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周时间内,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此齐聚,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共同谋划成华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
据了解,过去五年,成华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个百亿台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五年位居五城区首位。未来五年,成华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157”总体思路和区第七次党代会“一个新目标、五个新功能、七个新成华”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力争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
做优城市空间
打造城市功能品质“升级版”
成华将深入落实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建攻坚2025规划和城建攻坚行动,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加快构建与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相匹配的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建设体现国际风尚、成都风范、城东风采的“现代成华”。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做强产业支撑为重心,以提升功能配套为关键,高水平编制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大力提升功能区吸引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状向“轴线型、组团化”战略转型。强化“一带”绿色引领。加强“环城生态带”保护和建设,高水平打造“一湖一湿地”两颗明珠,加快建设人文与生态合一、都市与田园交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提升空间利用水平。力争五年内全面完成圣灯等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市场调迁改造,加快粮食仓库宿舍区等危旧房改造,提升八里庄、驷马桥等片区空间利用水平。抓实抓好“交通畅行”工程,积极融入成都高铁枢纽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推进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等公交化运营,形成“三横三纵一环”地铁线路网络;落实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加密街巷道路,尽快形成“15分钟公共交通圈”。
做足城市动力
打造转型发展“助推器”
成华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围绕全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大力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着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 全力建设创新驱动、后劲充足的“活力成华”。
跑出创新引领加速度。深入落实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抓实抓好“创新引领”工程,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空间发展激励政策,打通政产学研用和军民深度融合“两大通道”,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链,形成“3+2+N”全域创新驱动新格局。
下好深化改革先手棋。抓实抓好“经济证券化”工程,加强资本市场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推动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融资,全面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力争五年内,经济证券化率超过150%。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深入落实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抓实抓好“双向开放”工程,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拓展双向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人才资源竞争力。抓实抓好“引才聚智”工程,研究出台科研奖励、人才基金、以奖代补等招才引智政策,灵活采取柔性引才方式,吸引顶尖、领智、领创等人才落户成华,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结构;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与区内重点企业“双向培养”机制,加大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人才培育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林好鸟自来”的良好环境。
做强城市经济
筑牢产业发展“顶梁柱”
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命根子”,成华将加大力度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打牢成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繁荣成华”。
深入落实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抓实抓好“工业二次腾飞”工程,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培根、留叶、强茎”,加快打造千亿集群和现代都市工业生态圈,推动成华工业重塑辉煌。力争到2021年,完成工业投资150亿元以上、技改投资100亿元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五城区前列,走出一条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深入落实成都服务业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抓实抓好“服务业加速崛起”工程,推动服务业高端化、项目化、本土化,推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旅游、健康、音乐、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着力构建集聚发展、高端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做精城市文化
唱响文化强区“主旋律”
坚持以文为魂、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成华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成华文化融入世界、世界文化走进成华,建设底蕴深厚、特色彰显的“魅力成华”。
突出“时代性”,润养城市文化品格;彰显“本土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坚持“群众性”,繁荣城市文化事业。未来几年,成华将进一步助推熊猫基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展熊猫主题“国际文化创意周”交流活动,打造全球唯一的熊猫都市家园文旅品牌;用好成华工业文明载体,聚集数字音乐、影视动漫、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等领域国际知名企业,提升成华工业文明品牌;保护发掘蜀道起点等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驷马桥、二仙桥、龙潭等历史文化故事,加强昭觉寺、孟知祥墓保护和利用,彰显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
做美城市生态
打造宜人环境“基本色”
未来五年,成华将深入落实成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华行动,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先行城区,建设天蓝地绿水碧的“美丽成华”。
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提升生产、流通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动生产方式更加节能环保、集约高效。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加快完善慢行系统,打造无桩智能共享单车示范区。
增加优质绿色空间供给。抓实抓好“增花添彩”工程,落实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方案,打造一批公共绿色景观,加强立体绿化建设,提升全区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塑造“月月赏花、四季闻香”的城市景观,再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大力发展都市现代观光农业,打造更多绿色休闲空间;加强磨盘山、虎头山生态林带的保育和恢复,夯实城市生态本底。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实抓好“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沙河、东风渠等区域内28条河道综合整治,同步推进滨水绿道、沿河街区街巷加密等建设,再现“百渠贯区、水灵成华”盛景。
做实城市民生
打好惠民利民“组合拳”
成华将始终围绕民生民向民愿,以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为方向,做好各项民生实事,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青年人乐业创业、老年人颐养天年,建设更具获得感、自豪感的“幸福成华”。
强化普惠高效的民生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并轨,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便利、得到实惠。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关爱救助体系。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拓展住房保障方式,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入实施社区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抓实抓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和“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推动成华教育高位均衡化、全面优质化、全域信息化、充分国际化和治理现代化,实现优质学位、品牌名校、优秀名师、特色项目“四个倍增”,建成中西部教育现代化领先城区,努力让孩子们一出家门就有好学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华西—成华区域医疗服务联盟”为突破,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持续深化“家庭医生”“健康驿站”等特色服务。
践行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抓实抓好“扶贫攻坚”工程,对辖区困难群众摸清“家底”、找准“贫根”、开好“方子”,带着亲情、热情、衷情实施扶贫帮困;全力帮扶丹巴县如期实现贫困“摘帽”、大邑县10个相对贫困村和简阳市8个省定贫困村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做好城市治理
深耕治理创新“试验田”
未来五年,成华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抓实抓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推进B2G政企新型互动平台、R2G政民新型互动平台和S2G公共安全政府平台“三网融合”,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典范城区,建设共建共享、长治久安的“和谐成华”。
突出“三大”、 坚持“三化”、强化“三安”。成华将进一步打造政企互动平台,织密服务网,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环境;加强R2G政民新型互动平台建设,努力多让数据网上跑、少让群众路上跑;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方式,加强S2G公共安全政府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天网、地网、物联网”全覆盖预警预测体系,推动城市安全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后记】
“工业文明的辉煌和荣光犹在昨天,建设新成华、勇当排头兵的重任在肩。”会议现场,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和区第七次党代会“157”愿景图、“125”战区图、“19项重点工程”施工图的重大布局,践行产城融合、有机更新、精明增长、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加快打造现代成华、活力成华、繁荣成华、魅力成华、美丽成华、幸福成华、和谐成华,以“单项争第一、全面争先进,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为目标,尽全力在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实效上创造出更多成华经验和成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