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区总商会副会长、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共产党员杨光

对话背景
杨光,男,1965年3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入党,现任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光1988年进入成都电焊机研究所从事设计开发、经营管理工作,由他作为主研人员设计开发的MZ-1250自动埋弧焊机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系列产品以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自动埋弧焊机的标准机型。2002年11月,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焊研科技)组建,作为该公司的创建人之一、董事长,杨光带领员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使公司成为中国自动化焊接领域的知名企业和排头兵,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名牌、成都市著名商标等荣誉,完成90项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
杨光现为区总商会副会长,并任中国电焊机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焊机分会理事、中国焊接协会焊接设备分会理事、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高级咨询师、四川省机械行业国际商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
日前,《新成华》记者对话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科技创新、锐意进取带领员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杨光,倾听这位优秀共产党员、行业领跑者的创业故事和心得。
观念更新技术革新,迈上良性发展轨道
记者:焊研科技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我了解到在组建前期,公司实际上是有“官方”或者说“国营企业”背景的。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
杨光:我参加工作是在成都电焊机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直属当时的机电部管理,后来随着体制改革,研究所“几经易主”。2002年下半年因改革需要,研究所的几十个人分离出来组建焊研科技,我是公司创建人之一。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因根深蒂固的“国营企业”和“铁饭碗”观念,我们很多人并不乐意组建公司,但改革和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
记者:组建公司初期肯定不会是顺风顺水,焊研科技刚开始遇到的阻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杨光:我记忆犹新的是刚开始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公司2003年正式成立刚一个月,就来了“非典”,因为业务人员无法及时到外地去和客户沟通,导致产品积压,慢慢地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很多人都有了一种倦怠、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的困难则来自于我们自身——大家由过去的“国家管饭吃”体制到现在的“自己找饭吃”模式,思想观念一下子转变不过来,“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思维还没形成,因此即使是“非典”过后,大家思想上还是不想主动。直到当年8月份,我们账面上只剩下十几万元了,这下子大家才紧张起来,从之前的倦怠、消极变成了恐慌。
记者:有句俗话说“穷则思变”,当时公司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少,作为领导层,您是如何谋变、带领大家渡过难关的?
杨光:公司运营陷入停滞,员工怨声载道,发展前景黯淡无光……我作为领头人,肩膀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大家渡过难关我责无旁贷。当时我认为我们必须从两方面“脱胎换骨”:一是思想观念要彻底更新,必须有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意识;二是必须通过技术革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靠产品质量说话才能赢得市场。刚好9月份在武汉有一个全国性的焊接展览会,我“孤注一掷”,把账面上的钱都投进去做了个该展览会上为数不多的二层楼式的展台,并选择了我们质量最好的产品作展示。这次展览会公司一下子打出了知名度,来了不少订单,几个月下来就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主动“走出去”让我们初尝甜头,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产品质量的信心。我们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对技术人员组合、产品体系主攻方向进行优化调整,并坚持技术革新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渐渐地企业迈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专注“精耕细作”,产品质量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不受发展瓶颈困扰的企业少之又少。焊研科技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起起落落,能不能讲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光: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使不少行业都受到影响甚至是重创,我们焊研科技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时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疯长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年前两千多能买一吨的钢材,上半年就飚到了6000块钱!生产成本翻了好几倍,可之前和客户谈好、签好的合同价格却不能随便抬高啊!和众多生产企业一样,市场利润的大幅度下降让我们有苦难言,员工也开始人心浮动。
作为党员,多年受党的教育锻就了我面对困境绝不退缩的品性。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同样应有沉着应对市场变幻的冷静。公司那么多员工要指着良好的经营挣工资吃饭,我绝不能被困境吓倒,这种时候,更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体现表率作用和责任担当的时候。
市场的严峻反倒让我静下来,和管理层、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一次次就企业发展方向深入沟通后,我们形成统一认识:对生产企业来说,产品质量过硬毫无疑问是第一优势,只有强大的产品质量优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直面现实,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核心竞争力方面狠下功夫!
记者:提高产品质量肯定是每个企业都追求的目标,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也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怪圈。我想听一听焊研科技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杨光:这也正是我很想重点谈一谈的话题。我们冷静分析了之前公司的产品范围:大到航空航天领域、核潜艇,小到工程基建,几乎所有用到钢材的工业领域我们都能涉猎。但这种“大而全”对于长足发展好吗?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看一看、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家“什么都能干”的公司,所有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是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精耕细作”。最终我们决定做方向收缩,即彻底改变过去的“大而全”,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焊接等6大类方向,把技术人员分为6个部门,每个部门精心做一个方向的技术研发。
乍一看,我们主动放弃了很多市场,事实证明我们“做精做细”后,反倒赢得了虽然类别少但却无限广阔的市场或者说生存空间。比如我们的后桥、后处理器焊接技术一直以来客户群稳定,一汽、二汽、重汽等大公司都是我们的长期客户;再比如格力、美的、海尔、艾欧史密斯等家电行业“大鳄”的多条生产线也是由我们做的。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目前有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排在全国前三位,有的还是第一位。
企业发展理念:“诚实、勤奋、坚韧”
记者:您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处在企业高管的位置上,必然要为企业及员工追求“利”。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企业求“利”之间,有没有矛盾冲突?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杨光: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其实任何单位、组织对任何一个从属者的基本要求,都是要大家认真做事、把该自己做的事情做好。缩小到我们这个企业来说,要想发展、进步,毫无疑问就要求每个员工都能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我作为企业负责人,当然要带头认真、踏实做人做事,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为企业、为员工谋福利、求“利”。所以我认为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企业求“利”这两者之间根本不该也不会有矛盾冲突,两者之间其实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党性修养的加强和人性“真善美”的提高,企业发展及员工福利待遇的提高。
记者:有员工向我提到,您多次在不同场合给大家强调,企业的发展理念是要求每个员工都“诚实、勤奋、坚韧”。能不能谈一谈您为什么强调这几点?
杨光:先说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公司能存在于市场的基本。我认为每个员工必须诚实做人,办公司同样也要诚实守信——员工不但要对家人诚实守信,也要对公司、对社会诚实守信;我们办公司不但要对市场、对社会诚实守信,也要对员工诚实守信。再说勤奋。每个人学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什么是态度?我认为就是勤奋的精神。最后说说坚韧。世间的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我们从事的是非标业务行业,在技术、管理上都充满了未知因素,难度很大,但我们没有理由退缩,必须有始终如一的坚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