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业的他,曾经历公司从“零业务”到“天降”260万元的订单再到血本无归的大起大落,最窘迫时只能泡方便面吃泡菜过年……靠不服输的韧劲儿,他带领团队刻苦研发的产品终于打开市场;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大学生创业园后,其公司在政府部门鼓励下不断发展,并被世界五百强企业注资。如今,其公司拳头产品——“成华造”的“工业大脑”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机械控制市场的垄断,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公司先后参与多项国家863重点计划项目研发。而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提名奖、四川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成都好人·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就是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被称为“80后创业榜样”的杨震。
“我们行进在路上,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为什么出发!”——走在创业路上的杨震从来没忘记过这句话,他和团队的目标,是让中国人自己研发生产的“工业大脑”技术不断进步,向世界领先水平进军!
诚信小伙一诺千金——
赚到“第一桶金”,“逼上梁山”走上创业路
时间倒回8年前——2007年6月3日,正在建设路某居民区做设备测试的杨震手机响了,接起手机,里面传来辅导员老师气呼呼的嗔怪:“小杨,你到底是咋想的?离毕业答辩还有几天啊,都火烧眉毛了你还不返校?就算你不想拿毕业证,未必你连保研资格也要放弃?”
老师的话让杨震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如何作答——
当时杨震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对抗专业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品学兼优的他从大二起就利用专业特长,时常跟老师、同学们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研究或技术开发,几个月前,以他为主的ADT团队承接了一家公司的“可移动网络电费集中抄表系统”项目研发。按照最初计划,5月初就能完工,但这套系统做的过程中却发现,因数据库庞大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甲方公司主动提出:劳务费可以再翻倍,只要能确保质量就OK!杨震和几个同学没白没黑地编程、测试……转眼就到了毕业季,此前,杨震团队多名成员已经被学校确定获保研资格,因忙于项目研发,这段时间他们压根儿没顾上学业,老师打来的电话让他进退两难——和甲方签订的合同要如期完成,就势必耽搁毕业答辩;返校参加答辩,就肯定影响项目研发进度!
一边是寒窗苦读后触手可及的学历和多少人眼红的保研资格,一边是对甲方做出的承诺,哪一边都无比重要!骑虎难下的杨震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权衡再三,他一咬牙做出抉择——“拿不到学历虽然是人生一大遗憾,但我宁肯丢了学历,也不能违背承诺!”
就这样,杨震让其他几个同学返校专心准备毕业,默默地承受着曾对他寄予厚望的老师们“又爱又恨”的责怪甚至责骂,杨震把委屈和泪水埋在心里,一个人继续埋头研发……其他同学顺利毕业后,又回过来齐心协力帮杨震一起编程、测试。两个月后,他们研发的系统终于通过审核,合同原定的劳务费是10万元,甲方负责人找到杨震,二话不说掏出30万元的支票拍到桌面上:“这套系统你们做的比预想的令我们满意好几倍!你放弃学历的事儿我也听说了……冲这两点,付这些劳务费我们心甘情愿!”
30万!杨震和同学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巨大的狂喜是暂时的,很快几个人陷入迷茫——30万就这么分了然后各奔东西,还是用来做点事?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杨震。此时杨震的心情极度复杂:当时应届毕业生已经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如果就此“散伙”,大家又得各自求职。没过多考虑,杨震脱口而出:“我们干脆办一个公司,利用专业特长接业务咋样?”
没多久,在母校旁的写字楼,由肄业生杨震任总经理的成都炎兴科技有限公司挂牌,公司名取自“炎黄子孙兴盛繁华”之意。刚开始,他们接的都是一些小业务:无线针孔摄像机研发、数据采集卡研制、429芯片研发……经营马马虎虎,业务收入勉强够发几个人的生活费。直到半年后一笔送上门来的业务,才让公司状况乃至于杨震等人的事业规划发生了转折——
白手起家大起大落——
从“零业务”到“天降”260万再到血本无归
“不请自来”的是甘肃一家公司老总,自称是到电子科技大学找合作伙伴时被某老师引荐来找杨震,事实上过了很久杨震才得知,对方就是家专门转包各种工程的公司,来者既是老总又是业务员——公司规模虽然小,可对方带来的业务是真的,且报出的业务额之高让杨震惊喜万分:260万!
坐下来一谈,原来这笔业务是给嘉峪关大剧院做一套舞台机械控制系统。此前杨震等人只做过专业特长的电子系统,对机械控制系统一窍不通!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260万的“诱惑”吸引住了杨震,他略一考虑觉得这两个系统可以触类旁通,就壮起胆接了单。
做这套控制系统必需使用PLC控制器,按照常规,这种控制器都会购买进口货,杨震在准备购买时发现,虽然可选择的控制器有很多种,但基本上都是西门子和施耐德等几家公司生产的,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生产的。他一咨询吓了一跳:西门子公司出品的PLC控制器市场价格70多万,需一次性付清不说,而且还要两个月后才能提货!看看公司账面上2万元的余存,杨震的倔脾气上来了,一跺脚发了句狠话:进口货有什么牛的,我就不信我们自己做不来!
利用公司的2万元再加上那家公司先支付的几十万元,杨震等人购材料开始自己硬着头皮试制。不试不知道,随着账面上几十万元飞速花出去,杨震心里直打鼓,他这才明白进口货标价那么高的原因!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杨震顾不得思前想后,带着大家夜以继日组装、测试……两个月后,“庞然大物”的控制系统总算设计出来了——说是“庞然大物”一点都不过分:仅控制吊杆就有40多根,一根控制杆就600公斤,总重量30多吨!雇来的卡车载着“庞然大物”一路风尘到达嘉峪关,然而一测试,杨震脸都绿了——刚通上电源还没开启运行键,“庞然大物”就自动启动,在偌大的舞台上“上蹿下跳”,杨震手忙脚乱,赶快断电才算让“庞然大物”消停下来……
出师不利,杨震等人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然而杨震并没有就这样放弃,在目睹“庞然大物”失控的一刹那,他已经下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他和队友们回成都打起铺盖卷重返嘉峪关,决定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
守在大剧院的测试现场编程序,并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改进;一遍遍设计新程序再一遍遍否定重新再来;布线、架桥、打孔……刚开始,杨震等人住在宾馆,没多久发现所剩下的钱已经住不起宾馆了,几个人将早准备好的铺盖卷搬进大剧院,过起了吃方便面、睡地铺的日子,西北地区的冬天来了,晚上寒风刺骨,大家只好把大剧院的幕布盖在被子外面御寒……眼看和对方签的合同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几个人心里都卯着一股劲,都想不惜代价按期交工!因测试设备不断增加投入,对方破例陆续预支的劳务费也不断花出去。10个月之后的2008年12月,凝聚着杨震等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控制系统经过无数次返工后,终于通过验收!
回成都的路上,杨震问负责财务的同事:“算下来我们总共挣了多少钱?”同事面露难色嗫嚅着说不出话来。杨震愣了:“总不能赔了本吧?”“回去以后我们打出租车回家的钱是不够了,但坐公交的钱还有……”同事这句话本来想安慰杨震,却一下子道出了之前大家谁都不敢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260万的劳务费,为了完成这套系统10个月全都搭了进去!
“钱没了我们以后还能再赚!无论如何,这10个月我们积累了做这种系统的经验,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杨震掷地有声的话,让大家忍住了泪水……
跨过低谷“起死回生”——
机缘巧合入驻龙潭,优惠政策鼓舞信心助力发展
2009年春节,对杨震来说可谓是人生低谷——从信守诺言赚到客户慷慨支付的30万再到送上门来的260万巨额业务,再到转眼之间所有资金都归零的血本无归,杨震经历了大起大落,最窘迫的时候,在电子科技大学食堂吃饭的杨震裤兜里已经掏不出充饭卡的钱了!为让几个难兄难弟过个好年,杨震破天荒第一次对蓬溪老家的父母撒谎称公司业务太繁忙没时间回家过年,并以要筹资进设备为由,“骗”父母打了3000元分给难兄难弟当过节费,而他一个人躲在出租房里泡方便面啃泡菜、和着泪水过了大年夜……
“你们公司有没有针孔摄像机业务匀给我点?”“有啥子活路别忘了我哈!”……大年初八刚上班,杨震就四处联系业务,却无一例外遭到拒绝。正在他觉得山穷水尽无比迷惘之时,一个“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给濒临绝境的公司带来希望……
“不速之客”不是别人,正是一年前那家公司接下嘉峪关大剧院工程项目后,在找杨震前先找过的甘肃某机械厂负责人,因该厂要价高最后项目转给了杨震——客观地说,该厂是西北地区同行业中的龙头老大,这个项目被“抢走”后,该厂负责人非常恼火,而且他们凭经验判定,靠国内其他团队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把项目做下来。该负责人开门见山对杨震道:“我本来以为最终你们交不了工,想等着看笑话的,真没想到你们硬是做下来了。我真心实意佩服你这个小伙子和你的团队!我这次来就是特意邀请你们合作,今后我们有类似项目,就可以放心交给你们做!”
该企业负责人的上门邀请,不亚于雪中送炭!当即,杨震和该厂签约,转接该厂的舞台控制系统工程,并很快签下200多万的订单。
与其说因该厂的邀请让杨震的公司“起死回生”,不如说是因为杨震及其团队靠刻苦钻研积累的过硬的技术水平,为自己打开了业务市场——自和该厂合作后,随着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多,杨震等人的研发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09年底,公司实现销售额一千多万!
2010年春节后的一天早上,杨震在街上买了份报纸,忽然一个消息吸引住他的目光——“大学生创业项目,可免租金入驻!”他仔细浏览,原来是关于龙潭总部经济城大学生创业园优惠政策的报道,读后他惊呆了——当时杨震公司所租的办公室每年租金近30万元,而且临近续租,出租方刚提出要提价。这个消息让杨震眼前一亮,他最初的反应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会不会是骗人?”为一探究竟,杨震立马打电话咨询团区委,在确定消息属实后,他按要求提交了项目方案,很快就接到了参加答辩评审通知。
评审之前,杨震心里面惴惴不安,他开始胡思乱想:“我连大学毕业证都没得,政府部门会不会从这方面把我的资格卡下来?”团区委负责人的话给了他信心:“你的确是电子科技大学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你没有学历,但我们调查了解到当时事出有因。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客观公正评审!”
3周后,杨震的项目被确定为入驻项目,接到到龙潭总部经济城管委会开会的消息后,杨震惊喜万分,他蹬了40多分钟自行车气喘吁吁赶到,一看创业园计划给公司提供的近200平米的办公场所比过去的地方大四五倍,他忍不住欢呼雀跃!
2010年5月,“炎兴”入驻龙潭工业园,此时公司共有30多人,大部分都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师弟。管委会负责人多次找到杨震表示:“你们公司作为一家年轻人创办的专业公司,来入驻肯定会为工业园的发展增光添彩。管委会一定会不遗余力支持帮助你们发展,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区委、区政府领导也亲自到公司调研并鼓励杨震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发展。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和鼓励,让杨震倍受鼓舞。
把握机遇再创辉煌——
世界五百强注资,“成华造‘工业大脑’”填补国内空白
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后,“炎兴”办公条件比过去有了较大改善,业务量也不断提高,从入驻到年底半年多就实现产值800多万,公司经营顺风顺水,成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标杆,当时已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57%。然而年底的大学同学聚会上,一位同学的话却让杨震的事业方向再次调整——
参加聚会的同学有少数在机关单位上班,大多数在企业从事专业特长的研发或自主创业。一位同学激动地“酒后吐真言”:“我们学的专业就是搞研发的,而不是一门心思接工程赚钱。如果我们只接工程而把研发特长放下,久而久之所谓的特长就会荒废啊!”同学的话让杨震心里一震:是啊,看起来现在公司做的风生水起,舞台控制系统工程一单接着一单,可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如法炮制’最初的研发技术,鲜有创新元素,长此以往怎么能保证事业长足发展?!
“我们行进在路上,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为什么出发!”杨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舞台控制系统工程业务独立出去,而自己带领电子技术研发骨干继续搞研发!
很快,舞台控制系统工程业务由另外成立的公司独立经营,而依然沿用“炎兴科技”名头的十多人的公司人马在杨震带领下,“重新开始”专心于技术研发。
早在为嘉峪关大剧院做舞台控制系统工程时,了解到的该行业状况就让杨震很惊讶——我国采用的PLC控制器(行业俗称“工业大脑”)95%都靠进口:高端的从欧美进口,低端的从日本进口,而国产的却寥寥无几。而今近3年过去了,“95%靠进口”的状况却仍然没变!这深深地刺痛了杨震,他和十多人的核心研发力量达成共识:全力以赴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工业大脑”!
要研发,必须保证有企业同意试用研发出的设备,否则设备再好也是摆设!了解到我国船用PLC需求量大的情况,杨震瞄准了这一行业开始到处联系有意试用企业,但大多数已经用惯了进口货的企业都表示“不感兴趣”。面对一次又一次被拒绝,杨震毫不气馁,终于,重庆一家企业答应可在其船用空压机上试用杨震公司的PLC。
编程,测试,一次次推倒重来……经过一年多的研发设计和改进,2012年初,杨震团队研发的5台PLC先后被该企业试用后均获好评。
成果是出来了,但问题是“叫好不叫座”——由于杨震的公司寂寂无名,很多企业都“想当然”地认为其产品赶不上进口货,导致其业务基本无法开展。中国人自己的“工业大脑”研发出来了,却苦于推广无门,这让杨震既尴尬又迷茫!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012年6月,杨震在重庆和甲方负责人洽谈期间,该负责人主动问:“光研发你们做了一年多,我能看出来你的团队是真的想做一番事业,也知道现在你们为销路犯愁,我有一个建议你想不想听?”杨震一楞,忙问对方有何高见。该负责人笑了:“你们团队的研发技术如果不能转化成生产力,那岂不等同于浪费?我们企业需要你们的技术,你们苦于找不到销路,我们两家何不联手——如果你愿意接受我们注资,就可以作为我们旗下公司开展业务,这样就能实现双赢!”对方的话实在是出乎杨震意料,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能加盟你们企业我当然求之不得!”——要知道,这家企业可是世界五百强,踏上“这条船”,就无异于拥有了一个“推销自己”的绝佳平台啊!
合作事宜进展非常顺利,经过各种前期准备,2012年12月31日,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船重工集团在四川省内第一家企业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中船重工注资512万元占股51%。当杨震听到中船重工集团批复投资公司消息那一刻激动不已,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他激动不是因为这512万的注资,而是因为他和团队这群充满热血和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太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只为想让中国企业用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工业大脑”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舞台!自此,“炎兴”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杨震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龙潭,公司规模和业务量不断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集团旗下主营船用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单位,在集团的整体战略下布局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实践智能制造2025,在机器人国产运动控制系统领域继续探索。对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区委、区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我区投促、人社等部门及团区委、龙潭管委会对公司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扶持和帮助,2014年底,作为大学生创业园第一批孵化成熟的企业,杨震任副董事长、总经理的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喜迁新居”,搬至龙潭工业园区华盛路。“无论公司在哪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炎兴’提供优质服务!”管委会负责人的话让杨震倍感温暖。截至2015年5月,其研发的拳头产品——“成华造”的“工业大脑”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机械控制市场的垄断,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炎兴”先后参与多项国家863重点计划项目研发,并陆续接纳220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而杨震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提名奖、四川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成都好人·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如今,杨震和他的团队依然“在路上”,“我们行进在路上,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为什么出发!”——杨震从来没忘记过这句话,他和团队的目标,是让中国人自己研发生产的“工业大脑”技术不断进步,向世界领先水平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