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走进成华 | 商会概况 | 信息动态 | 会员之窗 | 服务平台 | 参政议政 | 政策法规 | 党建工作 | 公告通知 | 法律服务 | 信息公开
信息动态
 

 

当前位置:信息动态 > 时政要闻 > 正文
提升人居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时间:2015-05-26 12:34:37 文章来源:新成华 查看次数:3884 字号:【

未来十年成华拟投入612亿实施511个城建项目

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国际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的风貌和品质。成华脱胎于“老工业基地+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建设形态的品质和特色不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日前,记者从区建设局获悉,《成华区城建攻坚十年(2016—2025年)规划(初稿)》已完成(以下简称《规划》),相关规划建设内容将纳入全市城建规划的“大盘子”在未来十年内陆续实施,由此我区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建设滞后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将被彻底破除。

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十年我区将紧紧围绕“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全面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的城建总目标,拟投入612亿用于道路建设、公建配套、生态环境和旧城更新等,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通透畅达、宜人宜居和设施落实、居民共享的目标。

据了解,此次《规划》涉及综合交通运输、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七大类511个项目,并初步确定了项目“开工表”——目前已经启动或明年及以后续建的有24个,2016年计划开工114个,2017年计划开工74个,2018年计划开工68个,2019年计划开工30个,2020年计划开工41个,2021年后计划开工161个。*

【关键词:道路建设】

构建“12横8纵”路网体系,

形成20分钟交通圈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路网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面貌。”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曾明确指出,“一座城市的转型腾飞往往是从交通条件改善起步的。”

据了解,由于我区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断头路、梗阻点较多,未形成“内联外通”的交通路网体系。根据区交通和市政局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区域内铁路、高压线等影响,内外道路形成明显分割;未打通的断头路较多,主、次干道的系统性和贯通性不强,对内循环、对外辐射能力都不强。“这些既制约了我区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又阻碍了产业的对外辐射带动作用。”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来十年,我们将围绕‘通透畅达’的目标,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根据《规划》显示,我区将通过贯通次干路、提升路网容量、打通断头路等措施,形成“12横8纵”的路网结构,基本实现20分钟交通圈。

《规划》指出,未来十年期间,我区将启动玉双路东延线建设计划,抓紧完成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路五期)建设,加快建设新凤凰大道,新建熊湖路、龙青环线至大天路段,规划熊猫基地同北湖之间的生态连接道路。此外还将启动二仙桥东路、二仙桥西路的改造,改造驷马桥路、昭觉寺南路断面车道数,提升致和路、长天路等级及宽度,加快“八里二仙片区”和“圣灯城中村改造片区”规划道路建设。同时,全力打通建设南路南延线、建设南路东延线、三友路北延线、桃蹊路北延线、站北路东延线、枫林路、长融路、杉板桥南一路等断头路,完成全区绕城以内所有道路“黑化”整治,加快建设人民塘路(动车30线)下穿动车基地隧道,重点实施成都理工大学五岔路口、熊猫大道与新山A线、熊猫大道与川陕路、成金青快速通道与龙青环线、龙青环线与成绵高速、双龙路与绕城高速等节点立体化交通改造,为快速路连贯、畅通提供保证。

另外,我区还将通过协调新建或改造汽车枢纽站、规划公交场站建设,优化主城区公交线网,增开“社区巴士”等举措,引导居民向新的出行方式转变,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关键词:公建配套】

配套中小学将达126所

配套幼儿园将达149所

世界发展较好城市的探索经验表明: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和谐,那么这座城市的居民就越幸福。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就必须通过完善公建配套设施,让居民感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根据区建设局公建配套科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区目前公建配套设施按规划形成的相对较少。其中,在教育设施方面,按规划已形成的中、小学有46所,占规划数量的37%;幼儿园有43所,占规划数量的29%;在卫生服务设施方面,全市有16家三甲及三级专科医院,我区只有2家,缺乏高端和专科医院,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均远低于其他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待建30个,占规划点位数71.43%,大量规划点位仍未建;在养老服务方面,区域内养老设施规划数量多,需求量大,而实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较少。

“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必然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尽快实现‘设施落实、居民共享’的目标。”据介绍,在教育设施方面,至2025年,我区将建设完成区域范围内所有规划的配套中小学和幼儿园——即:配套中小学达到126所,配套幼儿园达到149所,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我区总体发展需要,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在卫生服务设施方面,将逐步建设完成区域范围内所有规划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适应我区总体发展需要,并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在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到2025年,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

加快公园建设步伐,

空气质量优良率将达85%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平方米,低于成都市一圈层人均15.5平方米的标准,与发达国家人均35平方米的标准相比,更是差异巨大。

“打造绿色成华,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是未来十年的重点。”《规划》显示,未来十年,我区将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推进市政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绿带建设等举措,到2025年,全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水环境功能区主要河流达标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均要达到100%,城镇绿地覆盖率达到40%。

在这些措施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将重点推进圣灯公园(暂名)、唐风公园(暂名)、海滨公园、防灾公园四个共计800亩的市政公园建设,并在2017年前投入使用;同时启动东客站中央公园、荆竹公园、河谷公园等公园建设;改建昭觉寺、成都动物园、多宝寺公园等一批已建成公园,促使我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20年前达到20平方米。此外,我区还将加快推进“198区域”环生态带建设,打造龙潭外环7000亩生态湿地建设,为中心城区在城市北部镶嵌绿色项链,形成“林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城市格局。

【关键词:旧城更新】

计划改造棚户区约2万户,

提升改造老旧院落702个

旧城更新对于提升全区城市品质、产业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区曾是老工业基地,城市面貌呈现出‘上有高压走廊,下有铁路专用线’的基本特征。城市建筑大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建设标准低、房屋陈旧。虽然随着旧城改造、‘北改’工程的实施,我区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城市形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年,我区将通过实施“棚改”、老旧院落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加大旧城更新力度,树立城市新形象。

据介绍,在“棚改”方面,2016—2025年,我区将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约2万户,改造面积约144万平方米,预计投资约253亿元;在老旧院落提升改造方面,计划提升改造老旧院落共计702个,改造面积约545万平方米,涉及14个街办40个社区2185栋100435户35万余人(其中:2016-2017年完成院落改造257个;2018-2019年完成院落改造180个;2020-2021年完成院落改造150个;2022-2023年完成院落改造115个;到2025年全面完成老旧院落提升改造整治),预计投资4.21亿元。在“城中村”改造方面,计划在2017年前全面完成青龙、龙潭、赖家店、圣灯共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此外,我区还将重点对成洛路、一环路等城市立面整治,改善沿线道路建筑物的老旧面貌,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与城市风貌的融合。

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联 版权所有 2008-202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3段148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电话:028-84310789【工作日09:00-12:00;13:00-17:00】

蜀ICP备20230020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