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华》报近日刊登了区工商联会员单位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的专访,本刊予以全文转载,全文如下:
机器人焊接行业领军 “宝玛”在龙潭腾飞走向世界
——对话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朱品朝
解读“成焊宝玛”的成华创业故事
一家初创时仅有十来个员工的小企业,多年以来秉承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创业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并抓住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机遇,直接闯进了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业机器人生产领域——集中科研力量自主研发的自动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替代进口设备,受到国内众多品牌汽车制造商的青睐,实现年产值近4亿元,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仅从去年12月到现在所接的订单已达近5个亿。一家民营企业在产业转型中快速崛起,成为全省制造业转型高端的成功代表,不仅打造建立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还发展为一个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其成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今天,就让我们倾听这家民营企业的成华创业故事……


成华出“宝玛”,自主研发走上创业路
记者:来贵公司采访前,我了解到这样一个背景:我国的汽车生产业发展历史比较短,尤其是轿车大规模生产仅有约30年历史。而我们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焊宝玛”)在创立之初,正是紧紧抓住了当时轿车生产企业生产线全都是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机会开始创业并“异军突起”的?
朱品朝:我们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轿车生产企业。你提到我国轿车生产业较短的历史背景,事实的确如此——就我国汽车制造行业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卡车生产为主,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轿车生产才起步,比发达国家落后了好多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汽车工程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孟少农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拥有卡车生产技术类似于小学生水平,拥有轻型车生产技术就像是中学生水平,而生产轿车就相当于大学生水平,我们国家从卡车生产到轿车生产,不亚于一下子跳跃了两个层级。
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能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轿车生产状况了——那个阶段,企业的生产基本上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及生产线,像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就是用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技术水平的生产线;一汽的捷达生产是“照搬”的美国设备……这之前,我们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许瑞麟先生随当时的机械工业部考察团到法国标致雪铁龙等国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考察时,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可以说,当时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国内对轿车生产线的研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谁先抓住机会,谁也就抓住了市场,“成焊宝玛”就是这样剑走偏锋应运而生并走上创业路的。
记者:无论对大小企业来说,赚到的第一桶金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能否介绍一下“成焊宝玛”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对于公司规划日后的创业宏图有什么影响?
朱品朝:对比当初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你看现在我们公司车间厂房一栋又一栋,员工也有几百号人,规模在国内同行业算是数一数二的,可当初成立时才多少人?说出来你恐怕以为我开玩笑,那时候我们才十来个人!
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和成华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厂房就在如今的东郊记忆斜对面,当时是成都市机械局的一个仓库,公司性质为成都市电焊机研究所下属的二级公司,厂房也小得很,才两千平米。就是这样“小门小户”,十来个人硬是锲而不舍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上拼命钻研自主研发,一次次研发失败了再一次次重整旗鼓从头再来。1993年,雪铁龙公司也主动找上门来,请我们试制一台生产设备,我们精心设计的设备通过了雪铁龙公司的评审,最终我们逐渐接下富康等轿车的车门、侧围、发动机舱等车身部件的生产线业务,一下子就跟我们签下960多万元的订单,我们终于凭过硬的技术“捞到了大鱼”!
960万元订单的第一桶金,鼓舞了士气,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大家也更清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私人轿车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轿车生产企业对生产线技术的需求相应也肯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公司上下都坚定信念,一定要力争在这个行业做到最强、最好!
记者:“成焊宝玛”公司的前身创建于1989年,虽然创建比较早,但直到1997年前后,公司生产的设备才由专用机械转为生产机器人焊接单元,在当时成为领先于国内的最新技术。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很让人振奋,对“成焊宝玛”来说,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契机促成了企业的“转身”呢?
朱品朝:一家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就一定要顺应市场、顺应潮流,永远比别的企业领先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每一次转产、转型、改革,哪怕看起来是偶然,但其实都是必然,是必由之路。“成焊宝玛”1997年前后那次“华丽转身”,也是如此。
1996年底,我进公司两年之际,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一次焊接技术展览会,有一个展位是专门展览机器人焊接技术的,虽然展位前的人寥寥无几,但我凑上去一看人家的资料却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在个别发达国家,机器人焊接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业广泛应用了,我联想到我到多家客户厂家调试设备时发现,这些厂家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都是少则六七个、多则十多个工位的工业机器人完成焊接,效率比普通人工操作高出一大截!而且质量更好!
我现在既然“偶然”碰到了这个信息,就绝不能放过!我提出借用资料,展位的工作人员正发愁没几个顾客呢,就很痛快地答应了。我赶快到会场外找了家小复印店,把几百页的资料从头至尾复印了一套。
在借鉴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公司安排我负责机器人集成技术的研发,我便带领一个小的技术团队开始专注于研究机器人集成的外部装备、控制技术等。不久后,通过技术交流,我们成功地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推广到了上海龙马神座椅有限公司,拿到了机器人系统焊接装备的第一个100万的订单。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第一炮打响之后,我们接连拿到上海汇众汽车公司的订单。接着又通过国际招标在辽宁省“打败”国外公司拿到丹东车桥的整个焊装车间的订单,合同额超过100万美金……公司的机器人集成技术发展由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入驻“龙潭”又“交好运”,优质政务服务助“宝玛”发展壮大
记者: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商企特别是运营超过15年的大小企业从业人员,都对十几年前那场席卷亚洲的经济危机记忆犹新。“成焊宝玛”是否也面临过该危机?是如何背水一战渡过难关的?
朱品朝:任何一家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困境,“成焊宝玛”自然也不例外,当年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我们公司虽然没到那种程度,但业务量下滑很大,如1998年我们一年订单才几百万。国内外一些同类型企业干脆停产甚至倒闭,面临这种情况,我们公司有部分员工也动摇过,但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了下来,因为公司上下都坚信不疑的一个可以预见的前景是:社会发展总是向前的、进步的,人们、家庭对交通工具的需求量也一定会继续呈上升趋势。
就这样,我们上下一心挺过了难关,到了1999年,经济逐渐复苏,作为坚持下来的焊接技术企业,我们迎来了新机遇,赛欧、中华牌轿车等企业都向我们抛出车桥焊接生产线设备合作的橄榄枝,特别是中华牌轿车2000年面向全球招标时,我们靠技术实力和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击败”来自韩国、日本及国内的多家企业,一下子签下100万美金的订单,按照当时的换算比率,相当于约1100万人民币。可以说,我们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记者:这么说公司当时经历过短暂的“危机波及”后,业务上再度顺风顺水起来。那为什么又放弃已稳定占有的市场,主动做了一次动静颇大的转型?我了解到的信息是:“成焊宝玛”很快将主营业务由“零”到“整”,即由零部件焊接技术到整车焊接技术,公司当时的魄力从何而来?
朱品朝:我还是那句话,企业发展必须要顺应市场、顺应潮流,也就是说要与时俱进,摈弃因循守旧观念。那次转型有个“导火索”——公司管理层到吉利轿车生产厂家考察时,对方带我们参观整车分解,就是把整车“解剖”,更直观地看到车的“五脏六腑”。我们以前都没见过,像看稀奇似的围成一圈一看都很惊讶:一部车居然由几千个零部件组成,有多达五六千个焊点!“成焊宝玛”虽然做了十来年,却都是做零部件焊接生产线,对整车来说简直是“小打小闹”。
我们能不能将“零敲碎打”转型为做整车焊接生产线呢?刚好2001年“成焊宝玛”改制后,彻彻底底成为民营企业,再加上当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需要我们趁势而上,因此改革、转型是必由之路,管理层达成一致后,果断“抛弃”做了十来年的零部件,转而主要做整车,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成就,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市场发展做出的转型。
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十来年的经验对零部件焊接技术已经驾轻就熟,转型到整车焊接技术研发也很快出了成效,这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者: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至今近8年时间,对一个企业来说,8年内在不断发展、前进、壮大,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一定有不少让企业自高管到普通员工每一个人或喜悦或振奋又或迷惘的记忆,能不能回忆一下这方面的细节?
朱品朝:“成焊宝玛”正式搬到龙潭总部经济城是2007年11月19日,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时过七八年我还记得那么清楚,因为那天对我们公司可谓是双喜临门——一是“乔迁之喜”,二是同日签了笔大订单。
事实上,公司“搬家”那天我不在现场,而是在武汉参加神龙轿车的招标会,当时参加招标的各企业代表有一百多人,最终我们“成焊宝玛”在和包括多家国外“大腕级”企业在内的众多厂家竞争中胜出,一下子签下了两条整车生产线、五千多万元的订单。公司“搬家”是下午搬完的,我们签合同时是晚上,我在电话里汇报这个好消息时,董事长还开玩笑:“看样子我们来龙潭总部经济城真来对了,头一天就给我们带来了好运,送了我们一个大礼!”
企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当然也有困顿的时候,如在申请专利技术方面,曾一度为跑多家政府部门而很费时费力,不过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以来,我们公司已经申请了30多项专利技术,每次申请专利过程中,总部城管委会工作人员都为我们跑前跑后,帮助我们办妥手续,这让我们很感动。
记者:龙潭总部经济城成立于2003年,总部城从无到有,有一个漫长的建设发展过程,包括现在有些配套设施也还在完善过程中。公司最初搬来后,对这个地方的配套设施功能、周边环境以及政务服务方面印象如何?对公司是否在此长久扎根及发展前景是如何打算的?
朱品朝:作为民营企业负责人,这些年我真正感受到了成华区党委政府、总部城管委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刚刚入驻时,公司周围什么都没有,大片大片的荒地,看起来很荒凉,由于没有公交车,公司专门包了两辆大巴车接送员工上下班,一些员工抱怨说要是长期这样肯定受不了。
那段时间,我们心里也很忐忑,但看了政府部门对总部城的建设规划尤其是配套设施方面的规划后,我们觉得不方便只是暂时的。
事实证明,总部城从成立后政府部门一直都按照规划加快建设,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各种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现在到园区的公交线路基本实现了园区全覆盖,员工上下班很方便;而且街头健身设施、篮球场也有了,小学、幼儿园建起来了,基础配套很完善。随着园区配套越来越完善,售卖各种丰富餐品的便民餐车随处可见,员工的吃饭难问题也解决了。政务服务这么好,更坚定了我们公司在这儿长期发展的信心。
“外来客”的“成华情结”,创新创业见证成华发展
记者:我本人也是在蓉工作的外地人,来成都后因为工作岗位特点,一直感受、倾听着成华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同为“外来客”,我相信自己能够共鸣你对成都、对成华的感受。你在包括接受媒体采访在内的多种场合曾表示,你以及“成焊宝玛”的很多员工都有一个“成华情结”,我很想听一听你们的这个情结?
朱品朝:读研的3年时间里,因为身处成华区,我直接和间接感受到了这片有着深厚工业文化底蕴的城区散发出的开拓发展、锐意进取的气息和脉动,这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到“成焊宝玛”后,这种亲切感随着我个人工作生活对成华的不断融入与日俱增。
我们公司创建及发展都是在成华区,因此公司上下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对成华怀有深厚的感情。其实从内心里来讲,不管来自哪儿,每一个“成焊宝玛”人早已经把自己当成成华人、成都人的一份子。
记者:“成焊宝玛”在招才纳贤、引智促发展方面有何具体举措?对企业在成华的发展及成华经济社会发展,你有何愿景?
朱品朝:无论对于任何单位来说,人才都必不可少,对企业而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科技人才、智力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成焊宝玛”在招才纳贤、引智方面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吸纳人才,我们公司的工资待遇在国内业界是比较高的。凡是引进的人才,公司都会为其成长、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我们希望每一个“成焊宝玛”人都能在此得到提升技术水平、提升个人实力和竞争力的舞台。
我是作为技术人才来“成焊宝玛”的,与其说我的技术促进了“成焊宝玛”的发展,我更认为自己在“成焊宝玛”这些年来得到了专业技术上的成长和历练,“成焊宝玛”成就了我的创业梦想,让我的乌托邦变为现实,有了脚踏实地的实践舞台,我和“成焊宝玛”已融为一体,我个人是“成焊宝玛”的普通一兵。
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以来,我们见证着龙潭、成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前成华区正全力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作为成华建设者的一份子,我们公司上下也希望通过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事实上,在龙潭、成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年公司的技术水平、业务量也呈现跳跃式发展,以刚入驻的2007年为例,我们的产值是一亿元左右,而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们接的订单已经达近5个亿。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非常有信心。而成华区党委政府高屋建瓴的施政理念和成华的发展方向,也让我们深信,“稳中奋进”的发展定位和同心同德的努力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打造出一个崭新的“现代城东、宜人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