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北城改造步入第三年,相关项目正全面加快推进。从规划图到实施图,从效果图到实景图,“北改”步伐不断加快,建设成果逐步呈现。
“北改”两年多,已完成新建改建道路174公里。今年续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将达到20余个;将加大市政区间路网建设力度,以“交通先行”带动“立城优城”;到年底,基本形成“北改”骨干路网。
在产业项目方面,“北改”两年多,启动产业项目108个;去年共实施市级产业项目19个,完成投资约65.2亿元;区级产业项目完成总投资约223亿元。今年将继续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关闭调迁、提升改造和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依托产业聚集形成人口聚集,使城镇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有机协调,呈现出更多的产业发展成果。
旧城改造在两年的推进中,动作颇多——去年市级旧城改造项目共13个,实际完成投资约82亿元;区级旧城改造项目全年完成总投资约66.7亿元,为民路、光荣西路危旧房改造项目,曹家巷一、二街坊改造项目等总体进展顺利。今年将推进包括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项目、茶店子棚户区改造等30余个重点旧改项目。
随着“北改”的推进,城北公建配套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去年8个市级打捆公建配套项目完成投资约6.6亿元,区级项目完成总投资约40亿元。今年,按照公建配套和城市建设同步实施的理念,在重要节点、主要区域适度超前规划和实施公建配套建设,着力建好学校、医院、幼儿园、公厕、菜市场、停车场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建配套设施,力促更多公建配套项目开工。
群策群力 打造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1—4月完成投资123.4亿元,启动实施新建项目35个
成华区
数字点击
“北改”工程启动两年多来,该区共实施“北改”项目410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开工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持续改善。
今年1—4月完成投资123.4亿元,启动实施新建项目35个,全区在建“北改”项目达200个,无论是启动项目数量、完成投资金额,还是土地整理面积、拆除旧房面积,均占全市“北改”一半以上。
“北改第一签”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完工,“北改”最大棚户区改造进入结算阶段,“北改第一街”即将开业投运,驷马桥片区8大市场完成搬迁……昨日记者从成华区北改办获悉,“北改”工程启动两年多来,该区共实施“北改”项目410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开工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持续改善。其中今年1—4月完成投资123.4亿元,启动实施新建项目35个,全区在建“北改”项目达200个,无论是启动项目数量、完成投资金额,还是土地整理面积、拆除旧房面积,均占全市“北改”一半以上。
改不改?群众说了算
昨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被成华区列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时,发现不少住户已经联系好过渡房准备搬家,厂方和成华区危改办工作人员正忙着起草结算通知等结算准备工作。“改不改?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广大住户手中。从棚户区改造安置政策出炉到模拟签约率达95%,仅仅用40多天就达到正式启动条件,充分说明了大家的改造愿望很强烈。”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里过去是川陕路上规模最大的厂区,如今成了青龙场最破旧的职工生活区。”据内燃机总厂副厂长闵文全介绍,内燃机总厂棚户区改造面积119亩,涉及37栋房屋、1800多家住户,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多数是连厨房、厕所都没有的砖木结构“筒子楼”,经常出现爆管、断气等情况,居民意见大,安全隐患较多。
今年元旦,模拟签约工作启动后,成华区危改办派出18个工作小组,在生活区现场为住户解惑答疑。同时还设置了一面模拟签约公示墙,每签一户就在墙上对应的每栋每单元产权人姓名旁贴一面小红旗,增加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透明度。
怎么改?意见大家提
从“北改第一签”到“北改第一街”,“北改”面积不到全市“北改”总面积1/3的成华区始终把发动群众,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作为快速推动“北改”的重要举措,先后创造7个“北改第一”,成为引领全市“北改”的“排头兵”。
“自从签约那天开始,我天天都在关注安置房的建设进度。”在成华区西林社区住了大半辈子、被称作成都市“北改”签约第一人的刘群富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大雨时房子还要被水淹,出行非常不便,所以被称作“猫耳洞”。“现在好了,马上就要住有电梯的房子了,我和老伴这几天都在四处选家具。”说起新生活,刘群富一脸的幸福。
记者在刘群富原来居住的位置,看到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已基本完工,10多栋电梯公寓高低错落有致,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小区绿化收尾工作。一墙之隔的是一所占地27亩的九年一贯制配套学校,目前也已完成主体工程。据了解,安置小区、配套学校都将今年内交付使用。根据群众的意见,周边还规划了4条小区道路,目前已完成招标工作,即将启动建设。
谈及如何实现迅速签约乃至拆迁?青龙街道书记黄维成说:“总结起来就是切切实实地问需于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政府的规划与民众的愿望有机对接。”当初在进行签约前的调查时,安置房、周边道路、公园、学校、菜市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配套设施都公开向群众征求了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同步规划建设。
往哪迁?多方谋出路
“说了这么久,这些又脏又乱的市场终于搬走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早上睡觉被吵醒了。”一直在成华区驷马桥路附近居住的市民王丽蓉告诉记者,驷马桥片区市场多,车多,人多,各式各样的运货车辆进出,整个片区乱糟糟的,吵得周围居民不得安宁。
驷马桥片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水果、冻品、建材为主营业态的8大批发市场。众多的专业市场往哪儿迁?如何保证搬迁后“商家不散、商气不减”,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和诉求?一连串压力,考量着成华区的智慧和勇气。
记者沿驷马桥路经府青路三段到二环路北四段绕了一圈,发现曾经人来车往的8个批发市场已经全部关闭,驷马桥果品市场、联谊果品市场已完成拆除,512建材市场原址正在开挖基坑,一个高端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即将在此崛起。据统计,截至目前,驷马桥片区8家专业市场已累计调迁经营商家4500余户、分流从业人员3.6万余人。
“市场搬迁工作的关键是帮商家找出路。”全程参与市场调迁工作的府青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戴运书介绍说,成华区广泛征求商家、市场主办方等各方意见和建议,积极到彭州、郫县、青白江等二、三圈层为调迁商家找发展出路,开通“看铺直通车”,多次组织商家深入青白江等市场承接地实地考察。
仅用一个月时间,512建材B区市场实现驷马桥片区市场“第一搬”。512市场的成功搬迁,不仅为驷马桥片区其他各专业市场进行整体调迁提供了经验,又为促进该片区产业调整和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