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成都市实施“东调”、“北改”,大批国有企业外迁,我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我区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了3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为成华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一)非公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据我区经济“半壁江山”
2012年,我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66.3亿元,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4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30.2亿元,增长12.8%;外资经济完成增加值15.1亿元,增长9.2%;港澳台经济完成增加值21亿元,增长12.8%。全区非公企业纳税约占全区企业纳税总额的67.3%,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华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势必成为强大的引擎,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二)非公企业数量质量不断提升,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凸显
截止2013年6月,全区非公企业总数14847个,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7.4%。随着非公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整体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骨干企业正迅速崛起,富森.美家居、裕都、世茂、协信、龙湖等企业正抓住机遇、做强产业,成都炎兴科技有限公司还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华区非公经济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非公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目前,成华区民营企业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如四川成焊宝玛、成都赛英科技、成都焊研科技等。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7家,如四川柯世达、四川金域医学、成都瑞斯达等。但许多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产品开发选择模仿方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同时,成华区还拥有一批知名品牌,2012年我区拥有注册商标2772件,其中驰名商标2件,四川省著名商标7件,成都市著名商标10件。但许多企业创品牌意识滞后,产品缺乏特色,影响市场竞争力。
(四)非公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但仍然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区金融办不断加大对企业融资工作的推进力度,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已组织区内12家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共为3000余户中小企业累计贷款10亿多元,为800余户中小企业累计融资性担保6亿多元。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区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银行贷款门槛高、民间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和困难,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短期拆借。
(五)非公有制经济数据碎片化,正建立统计监测体系
以前,我区没有统一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没有定期统计和发布,这使得我区对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缺乏准确的掌握和判断。今年8月,区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召开工作协调会,建立由统计局牵头,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经科局、商务局、人社局、投促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的工作机制,每年3月发布上一年度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
二、对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营造发展环境
政策的扶持与落实,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保证。我区应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文件,结合《关于促进成华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梳理和出台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对优秀非公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关注和扶持成长性强的非公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规划引导,培育支柱产业
围绕我区构建“133”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的专题调研,细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步骤,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培育一批以大中型民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招大引强的同时,注重营造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提升、人才培养、公司上市的扶持和奖励。
(三)推动创业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结合电子科大的科研项目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引入风投孵化种子项目、搭建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的支持力度,成立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金融服务
研究非公企业融资服务的有效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在成华设立区域总部,发挥区“金融办”作用,加大“政、企、银、保”协调力度,加强对担保、融资机构的联系和指导,鼓励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健全监测机制,掌握发展动态
落实《成华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时跟踪、分析、监测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找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掌握重点行业、重点非公企业的发展动态,加强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原因,为区委、区政府提出决策参考。
(六)加强“政企交流”,培育代表人士
政府部门与非公企业要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企业座谈会、行业交流、意见征询等方式,及时宣传政策、了解诉求、听取意见、改进服务。大力培育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作用,通过提案议案、大调研活动等方式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积极发挥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智力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