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刚刚开始创业的他,因为舞台项目中缺少一个关键控制器,他带领团队走上了研发的道路。五年后,他们的产品已安装在了全国许多舞台上。他就是专注于"中国制造",在创业路上追逐人生梦想的年轻人——杨震。
杨震,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基地第一批成员,成华区大学生创业园企业成都炎兴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今年31岁的杨震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学时,他梦想成为一位数学教师,上中学,他梦想当一名数学家。2003年,杨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211工程”重点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第二年,独具慧眼的丁庆生教授认为学习好肯专研的杨震,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力排众议让他进入了主要成员均为在读研究生的实验室学习。正是这个研究生团队的磨练,为他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震在参与了多项研发项目后,确实也提高了很多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有一定的成绩,后来就和几个比较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办了一个工作室。工作室组建起来后,开始研发项目,这段经历给了杨震一个用实践检验所学、应用所学的好机会。
项目完成后,第一桶金摆在了杨震团队的面前,一份30万元的报酬。钱是赚到手了,可是如何使用这30万却成了杨震团队的一大难题。经过团队成员多次的讨论和商议,他们认为30万元一定要花在刀刃上。2007年4月,成都炎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四年的大学生在充实和忙碌中很快就度过了。毕业的前一天,成都一家公司的老总找到杨震,给他开出了15万的年薪,邀请他到该公司做企业技术主管。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生的杨震来说,15万抵得上家里好几年的收入。但对梦想有着执着追求的杨震,却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
这条路,他一走就是六年。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给甘肃嘉峪关大剧院做一套舞台机械控制系统,合同金额高达200万元。舞台机械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是项目的核心部分,当时国内所有剧院舞台机械控制系统中,控制器都是用西门子的产品,国内尚没有生产厂家。
一边是已签单的合同,一边是70万的货款,杨震团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时,万般无赖的杨震萌生了自主研发的念头。两个月起早贪黑的钻研,杨震团队在实验室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控制器。但事情远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当时他们把控制器接好以后开机调试,结果各种设备在舞台上空飞来飞去,该动的它不动,该往上的它往下,乱七八糟,完全都是失控的。经过分析发现,控制器的实际荷载状态和实验室仿真状态大不一样,这才导致了几百个设备失控。在多次的设计更改和现场调试后,第一台真正可用的自主研发舞台机械控制器成功交到了客户手中。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杨震他们自己才知道。
2009年的一个下午,杨震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让他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原来和杨震一起打拼的两位团队成员因为个人原因要离开公司,另谋发展。
就在他事业处于低谷的时期,他的大学导师丁庆生教授从美国回到成都。丁教授在报上看见了成华区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的消息,当时杨震他们是在电子科大那租的办公区,费用也比较高,丁教授就马上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让他准备资料,提交申请。当天下午,杨震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来到大学生创业园,经过一番考察,第二天便递交了入园申请。成华大学生创业园区主要以龙潭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吸纳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广告创意为主的创业项目入驻,为年轻的创业团队提供融资扶持和税收优惠。
如今,成都炎兴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舞台控制系统、plc控制器、机器人轴控制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震动传感器等前沿科技产品,目前,他们正致力于于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发。
2012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震在重庆结识了中船重工重庆跃进机械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冀庆康。这位世界500强企业的分公司负责人对杨震团队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发能力赞赏有加。2012年12月20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正式批准组建“中船重工(成都)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成华区乃至成都市首个由大学生创办的民营企业与世界500强牵手。
创业六年的杨震,现在已经是资产过千万公司的老总,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和他的的团队不但没有分过红利,甚至每月也只拿两三千元的工资。创业至今,都还住在出租房内。
作为儿子,杨震何尝不知应担的责任;作为丈夫,他又何尝不晓应尽的义务。但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他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从遂宁市蓬溪县一条乡村小道上走来,懵懂少年如今已是意气风发的追梦人。杨震说,他希望带领他的团队,在创业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