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12
当前,成都市“交通先行”战略已进入全面启动、集中建设的关键时段,作为交通大会战的“主战场”,成华区交通面貌正发生巨大蜕变。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12中国绿色安全智能交通发展高峰论坛”传来捷报:成华区获评“2012全国绿色交通示范区”荣誉称号。据悉,该论坛是由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会、中国交通运输管理研究会、中国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品牌建设协会、今日财富报社5家联合举办。成华区是我国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成华区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
首攻交通、大兴交通
成华区全面推进“交通兴城”攻坚战
一场火热的交通大会战正在成华区内全面打响。
“成华区原有的路网规划定位是按工业区来设计的,以物流为主,重在快速集散和运输。”据有关专家介绍,成华区原有交通路网密度不高,比较拥堵;大量铁路线造成区域分割;快速通道人性化不够;断头路和“蜂腰”式交通瓶颈多,道路通达性不高,“毛细血管”微循环不畅。为改变这种现状,根据成都市“交通先行”的战略部署,成华区正下大力气首攻交通、大兴交通,围绕“交通兴城”打响一场大会战。
既打通“断头路”,疏通主动脉,又强化“快接快”,主干道、高速路之间实现顺畅对接,尽快形成“12横+8纵”的现代交通骨架,努力实现全区路网密度迅速提升,争取每平方公里路网达到5.5千米以上。
通过“强化骨干路网、贯通次干路、加密支路、新增立体化交通节点”的方式,成华区正构建起各片区完善的交通微循环系统:一是贯通主干道。加快贯通2.5环成华段,实施熊猫大道改造,启动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五期)建设,形成连接北部环城生态区和新都组团的放射状主干道。二是打通“断头路”,重点打通龙潭总部城E线、建设南路南延线、圣灯西路、建材路北延线等“断头路”。三是完善路网转换,在成绵高架三环内、北新高架成华段增设2条匝道,新建新山片区A线跨三环路立交桥。
未来5年,成华区将新增10米—20米不等支路的58条,增设公交场站19个,新建11座立交桥,在成绵高速路穿越海滨片区段和北新干线红花堰段新增2处高架上下匝道……
连接南北贯通东西
建设纵横路网提升成华交通枢纽
笔者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了解到,众多道路的建设,对推进成华区交通枢纽建设,改变成华区的区位属性,提升区位优势和发展动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整个成都的交通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成华区具有各城区中最多的出川通道,成华区交通畅通,则成都交通通行能力将大为提高。
贯通南北的2.5环成华段即将打通,成都将新增新的环线大动脉。拆除青龙警署旧房,横穿嘉陵电厂原地块,将昭觉寺横街拓宽到40米,一条长14.1公里的新大道已现雏形。
上天入地,建设北路延线飞跨三环,直通蜀龙路,疏通成华“北改”核心区。成华区交通和市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路北路北延线(蜀龙路五期)和建设北路二段的拓宽改造工程将形成连接成都市中心、建设路商圈与北部新城、新都方向的交通新干线。
预计明年2月建设北路及其北延线拓宽打通后,从市区出发取道建设路北上新都方向就无需再绕行,经建设北路就可直达,同时将进一步疏通建设路、二仙桥八里庄、龙潭北湖片区的交通路网。
为尽快形成“12横+8纵”的现代交通骨架,双庆路去弯取直,变身现代城市景观大道,将成都RBD与华润·万象城无缝连接;新成华大道从“成都RBD”起跑,串起成都东郊记忆、二仙桥八里庄创意商务区(理工大学经济圈),直通青白江、金堂……
实施“交通兴城”战役,率先启动21条主要道路的改扩建,着力构筑“内循环、外辐射”的城市骨架路网和产业通道,成华区使东北部城区更紧密地融入全市、全省、全国交通大循环。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主动谋划高标准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尽管建设工程量大,速度推进快,成华区的交通建设并不是盲目的“见子打子”大干快上,而是由被动的缓堵保畅提升为主动谋划绿色交通体系,始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据了解,按照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的总体目标,成华区提出了交通兴城、产业立城、“北改”优城、开放活城、环境宜城战略,交通建设处于先行先建的优先发展地位,对全区发展起着支撑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成华区“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成华区明确提出:全力打造安全畅通的骨干路网系统,大力疏通交通经络,推进高速、快速、主干路网建设,在全区形成“12横+8纵”的现代绿色交通主骨架,为市民建造一个畅达安全、经济高效、环保低碳的绿色交通环境。
面对交通建设与“北改”工程激动人心又异常繁重的建设任务,成华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前瞻性地认识到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交通建设战略,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狠抓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四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切实满足城区居民对于城市交通“畅通、环保、安全”的需要;二是“促进和谐”,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规划先行”,以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交通建设规划;四是“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地铁、公交(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并积极推广慢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