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推进,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打造如火如荼。 作为成渝经济圈的桥头堡、成德绵经济带的最前沿,成华如何在千帆竞发的建设浪潮中实现头雁高飞、领先发展,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
“五大兴区战役”为我们铺就了实现路径!
在这条跨越发展的路径上,成华人在“思”、在“谋”、在“干”:交通兴城将畅通便捷化的交通路网、产业立城将构建高端化的城市业态、北改优城将构筑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开放活城将建设充分国际化的新成华、环境宜城打造是民生政府…………
庄严的历史使命
成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点。
在区委中心组“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推动成华跨越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上,区委书记刘玉泉说,目前的成华,多种机遇汇集、多元挑战并存、多重任务叠加,前景喜人、形势催人、任务逼人。
“当前,成华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也必须看到,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看,成华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仍处于‘爬坡上坎’的攀升阶段,尚有不少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完成。”刘玉泉说,成华正处于蓄势突破、后发赶超和领先发展的关键阶段,既要“头雁高飞”、率先发展,又必须实施赶超。
头雁高飞、率先发展、实施赶超,成华责无旁贷。
头雁高飞、率先发展、实施赶超,成华机不可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需要在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的目标下,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基本的发展路径。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区明确提出了实施交通兴城、产业立城、北改优城、开放活城、环境宜城的“五大兴区”战役——这既是成华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战略举措,更是成华主动担当起的历史使命。
科学的发展路径
“五大兴区”战役,每个战役都有的放矢,且相辅相成。
——交通兴城,畅通的是便捷化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国际化的硬件支撑。交通又是基础的基础,不仅事关城市发展,也事关民生;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成华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要打通断头路、畅通“内循环”,必须升级主通道、强化“外辐射”,必须统筹地上地下、构建“立体网”,打一场“交通建设大会战”。
——产业立城,构建的是高端化的城市业态。产业体系是支撑现代化、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成华要赢得未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关键取决于产业。成华要全面打响“产业发展翻身战”,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全国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载体率先倍增、企业加速倍增、服务业尽快倍增。
——北改优城,发展的是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北改”是继“东调”后,成华迎来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加快国际化进程、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成华要打一场“北改优城攻坚战”,加快建设产业城北、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着力打造“精品生态城区”的示范区。
——开放活城,建设的是充分国际化的新成华。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成华要坚持走“双需驱动”、“两型增长”的路子,打一场“对外开放突破战”,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力争实现外资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和涉外机构入驻数量、外籍常驻人口数量等指标有新的突破。
——环境宜城,是打造“民生政府”的必然要求。成华必须要按照建设“安而乐的和谐成都”要求,打一场“环境提升持久战”,切实改变脏、穷、偏等固有印象,让百姓和客商享有更有幸福感和归宿感的生活,以共建共享凝聚发展力量。
“五大兴区”战役,科学而系统地将“规划图”变成了成华的“施工图”,为成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科学发展的清晰路径。它的提出是体现科学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占据现代产业高端的成华路径,更是实现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成华路径。归根结底,这更是实现全区人民利益所系、福祉所在、人心所向的成华路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成华将更加令人憧憬。因为这就是建设全域城市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的成华路径。
投身五大战役 助推头雁高飞
对话相关牵头部门
实施“五大兴区”战役,全区相关牵头部门,该如何投身其中?记者采访了区交通和市政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投促局、区人社局、区民政局等相关负责人。
交通兴城
五年内构建起
30分钟交通圈
区交通和市政局局长平原告诉记者,为打响“交通兴城”战役,我区已经制定出了“交通兴城”战役的指导性战略。战略主要包括:根据中心城区缓堵保畅路网规划,加快完善全区骨架路网;消除“蜂腰”和天然屏障,打通片区交通脉络;打通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系统。
按照指导性战略,目前全区正分阶段启动成绵、成南、成渝高速段内段的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成华发展的城市主骨架和产业主通道。
据预计,通过“交通兴城”战役的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区拟建项目373个,其中道路340条,节点33个,新建或改建道路总里程将达280.6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形成“外部贯通、内部连通、30分钟交通圈”的畅通、安居、宜人的新成华。
产业立城
总部企业五年内
至少将达240家
区发改局局长张涛告诉记者,面对“产业立城”战役的提出,该局将深化、细化产业功能区规划,为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当好参谋助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服务“五大兴区”战役和“精品生态城区”打造;抓好投资管理,保证“四个一批”项目投资顺利实施,促进地区生产总值五城区“保三争二”,固定资产投资五城区“保二争一”。
据预计,通过“产业立城”战役的实施,到2015年,全区总部企业将达240家以上,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将达32家以上,税收年均增长将达30%以上,税收贡献将占到全区的50%以上;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将达135亿元以上,将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以上;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将达140亿元以上,将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5%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将占全区GDP 的75%;新兴房地产业增加值将达90亿元以上,将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95亿元以上,将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区商务局局长阮强表示,该局将以“产业倍增”为目标,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力;将力争用5—8年的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翻身战”。
北改优城
成都东北部
将崛起现代新城
区北改办负责人于伟鹏告诉记者,面对“北改优城”战役的提出,该办将联合街道部门,加快提升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加快发展高端化的城市业态、加快构建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加快培育特色化的城市文态。
目前,我区已在全市率先启动完成昭觉寺片区西林6、7组征地拆迁签约工作,实现“北改”搬迁改造“第一签”;已经启动中铁二局机械配件站地块企业改造项目,实现企业自主改造“第一拆”;已经完成海峰等货运场站关闭拆除,实现货运场站“第一关”;宏明技校地块已经成功上市,实现土地上市“第一拍”。
今年,全区“北改”涉及市级重点项目33个、区级重点项目238个。1—5月,全区共启动130项,完成投资83.9亿元。在“北改”区域,全区共实施21条道路建设,拆迁项目19个,加快22座城市综合体建设,力争年内新建成商务楼宇14座80万平方米以上。
“随着‘北改优城’战役的实施,在成都的东北部,城市规模将逐渐扩大,人口将进一步增多,将实现全域城市化。”据介绍,到2020年,整个片区内将聚集更多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将新增26.65平方公里可开发空间。
按照规划,我区将把该片区打造成以多元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成都市中央文化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宜居都市和世界知名的都市型旅游目的地。
开放活城
五年内重大产业化项目
将突破100个
区投促局局长邱长宝告诉记者,面对“开放活城”战役的提出,该局将利用“外资东进、东企西移”、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等机遇,大力开展规划招商、专业招商、载体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承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及西部中心城市、四川二线城市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以金融、商务、总部为龙头的国际化企业。同时,该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城市功能国际化和人才队伍国际化。
目前,全区共引进北京信远集团城市综合体、上海长峰集团商业综合体、深圳中投集团总部等5亿元项目13个。顶峰集团、中水电集团、台湾乡林集团等80余家国内外大型知名目标企业来我区进行了洽谈投资、实地考察。地勘院总部项目、香港田禾白莲池苗圃项目、中国华信二仙桥西片区项目、中航地产新成华大道A/B地块项目、菲律宾顶峰集团川棉厂项目等30余个重大项目正在洽谈。
据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全区到位区外资金年均将增长20%以上,到位省外资金年均增长将达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将达25%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另外,到“十二五”末,全区将实现5亿或5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突破100个,累计投资规模不少于300亿元。
环境宜城
“十二五”期间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至少1.5万人
区人社局局长刘方友说,为打响“环境提升持久战”,该局将在城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为之努力。
据介绍,目前全区已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已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全区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累计67万余人(不含在区外参保人员),参保率均达90%以上。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每年平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参保人数每年累计新增2万人以上,到2015年末参保率力争达100%。
区民政局局长钟萍告诉记者,该局将实施为民办实事、网格化管理服务、社区院落自治、社区服务提升、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双拥模范区创建、慈善事业发展、社工人才培育储备等10大工程,倾力打造“民生成华”。
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推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满覆盖、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目前的成华,正朝着“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的方向坚实迈步。